美文网首页
《老子》辩证法简义第一章:“常道”

《老子》辩证法简义第一章:“常道”

作者: 一灯山人 | 来源:发表于2023-05-04 18:11 被阅读0次

    引言:

    《老子》亦称《道德经》,原文以王弼所注的《道德经》为参照。

    《老子》的光辉思想简单的讲,就是“道”。“道”,至简至易。与“道”相对而生的便是“德”,“德”,是“道”的相对立的客观反映,《老子》思想,综合而言,为“道德”二字,具体的讲即“道统德治”思想,用现代的话讲,称为“道哲学”,亦称“道学”。

    《老子》思想,在哲学史上是经得起考证的也是天下最早的最系统的又最简单的唯物辩证法,没有之一,即便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严谨的说也是源于中国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唯物辩证法。

    《老子》的“道”哲学之所以简单,是因为“道”哲学是全面的建立在朴素自然辩证法基础上的唯物辩证法,充分体现了宇宙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是世界存在的客观反映。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的,是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是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出哲学概括。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老子》的自然辩证法是既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又通过整个大自然领域的普遍的自然规律和整个过程表现出来的,也就是建立在“天道”和“人道”相统一的基础上的“天人合一”的伟大哲学思想,所以《老子》的自然辩证法是全面的自然辩证法,而全面的自然辩证法就是唯物辨证法。当然,《老子》唯物辩证法是不及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更深入和更全面的,但两者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一古一今,交相辉映。

    亦所以,《老子》的“道”哲学,是最古老又最有生命力的唯物辩证法,是既丰富又简单的唯物辩证法。

    由于《老子》唯物辩证法过于古老,故特称之“《老子》辩证法”。

          上. 道统篇

    常道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唯物辩证法简释:

    1. 道可,道非,常道。

    “道”,指一切,指整个宇宙,亦指整个世界,是整个世界的本源。可,相合一,相统一,共性的,绝对的,权威的,肯定的。非,相背,相反,相分开,相对立,个性的,相对的,反权威的,否定的。常,常见的,常在的,自然的,对立统一的,客观存在的。所以,“道”是相统一的整体,又是相对立的整体。道是相统一的,道又是相对立的,这就是常在的道,这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之“道”。

    换言之,世界是相统一的整体,同时又是相对立的整体,是一切事物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客观存在的世界。

    2.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名,表示事物的形态,进一步表示宇宙存在的形态。故“名”,是天地万事万物存在的表现形态,是道的存在形态,简称为“形态”,又称为“空间和时间”,即“时空”。

    “无”,古字形似人在地下,表示人没了。揩没有,逐渐消失,完全失去。“无”,并不是意味着什么都没有,从对立统一的角度看,“无”还是言之有物的,以“有”为前提而失去,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衰亡过程,本质上是量变的过程,归根结底,还是有的,是相对于“有”而言的。故“无”,在哲学的内涵中体现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有”是客观存在之“有”,“无”与“有”相对,。

    有,持有,具有,指存在、发生、产生、出现、所属,得到,也引申为失而复得,与“无”相对,“有”,是实有,是绝对的客观存在,具备物质的空间形态,是质变的过程。因此,“有”的象形字与“无”的象形字一样体现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有”体现了事物的客观实在。《老子》中的“有”与“无”与黑格尔的思想具有根本性的区别。

    黑格尔认为“纯存在与纯无是一回事”,这个论断是整个哲学的逻辑源头。从而得出《逻辑学》的第一个推论:“纯存在是空洞,是无。”。从黑格尔的观点发现,他一开始就混淆概念,然后偷梁换柱,把“存在”和“有”主观性地解释为“无”。这是“神”本位思想,是愚民思想,是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必然体现。

    《老子》中的“有”,是存在,是纯存在,是客观存在,是客观存实在,而“无”是相对于“有”的客观存在,“有”不空洞,”“无”同样也不空洞。

    “物”,古字形似农具(耒)犁地之形,指耕耘后土壤里产生的所有植物(包括小于尘土的种子)和以植物为食为生的所有动物(包括健壮的大牛),引申为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为土地所产之物,是实实在的具有各种形志的存在,进一步引申为大大小小的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客观实在的总和。所以,“物”是一个统一的概念,既是一个整体的、又是局部的,既是单一的、又是多样的。即既是“一物”,又是“万物”,是“一物”与“万物”的对立统一,并通过“名”体现“道”的客观存在。

    故:“没有形态之物,是天地共同的起源;有了形态之物,是万物共同的母体。”。也就是说,物质是先天存在的,只是一开始是没有具体的形态,但物质一直是有的,是实在的。换言之,存在即有,存在是先天的,是第一性的。

    事物的形态是相统一的,同时也是相对立的,对立统一的事物形态是常见的事物形态,是自然的形态,是客观存在的形态。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通过形态的“无”与“有”的辩证运动体现“道”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形态是“有名”与“无名”的对立统一,即“有”与“无”的对立统一。天地万物是有形态的,但在产生之前是没有具体形态的。天地万物起源于无形态之物,但最终又归根于有形态之物。也就是“名”生“无名”,“无名”生“有名”,“有名”生“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本身就属于“名”,“名”是“无名”和“有名”的母亲,“有名”和“无名”统一于“名”。这,就是标准的“有→无→有”唯物的辩证运动。“无名”和“有名”都是“道”存在的体现,也是物质的体现。换而言之,天地万物起源于“道”,也归根于“道”。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欲”,“谷”+“欠”,“”谷”的古字本义为大流量的泉水从泉眼不断向上冲出的状态,引申指新事物向涌泉一样不断产生,同时也在不断流逝,但主要突出泉水不断产生。后引指山泉和山谷等义。因此,“谷”具有体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新事物不断产生的哲学内涵。“欠”,开口向下,表示不足、不满,也寓意是向下向外向前流动的状态。所以,“欲”,寓意人脑的思维活动像不断向外向前向下流动的川谷之水,古人形容为“贪念”、“图谋”、“所求”等义,近代后的唯心主义者多称为“精神”,生理学上称为思维运动,唯物辩证法称为客观条件下的思维运动,又称“意识”。

    简单的说,“欲”,就是“意识”,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主观意识,是处于运动状态的思维。

    “观”, “雚”是观的本字,雚(睁开两只大眼的大鸟),金文右边加上“见”形。观=雚(睁开大眼睛的大鸟,表示夸张醒目的眉毛下面睁开两只大眼睛)+见(观察、寻找猎物)。造字本义:像猫头鹰瞪大锐利的大眼睛警觉察看,引申为无所不见的调察力。“观”字的哲学内涵即: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俗称“悟性”),透过事物表面现象,抓住或获取(认识)事物的内容本质。

    妙”字古文本义为少女(处女)细微的含蓄的心理变化,其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哲学内涵即:“事物极细微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内在的运动”。

    徼”的象形字本义为由点到面的放射状的运动,其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哲学内涵即:“事物由小到大发展的多种多样且相互联系的外在的运动”。

    “同”,甲骨文同=凡(实际上是众人夯地的多柄夯桩头)+口(夯地喊出的号子)。此也是从形,而从声则是取夯子落地时发出的声音“咚”。造字本义:众人在兴桩夯实地基时用号子统一节奏。引申为众人为一致的目标而齐心协力,寓意万众一心,也有一个口径,一家之言和许可与肯定的寓意。体现出了合二为一和统一、共性、肯定的哲学内涵。

    “异”,“异”的古字形寓意是双手戴上面具,显示与本来的面目不同或有别、不一样,见到的人发出惊讶声“噫”。异与同一样,声也是取象形字的形象本身状态下发出的声音。其哲学内涵体现了否定性和对立性,即对原有事物的否定和相对。

    “”玄”字古形是两根细丝从一个共同点出发作相对又相统一的的运动,其运动过程为“同一一异一一同一一异一一同”的运动,也是“合一一分一一合一一分一一合”的运动。这种运动是一种向前发展的运动。在古代一个家族人丁兴旺发展到第五代称为“玄”,即第五代称为“玄孙”,古有“五福同堂”之说即源于此,“五福”即五代同堂,出了“五福”就不是一家人了。故“玄”体现了同一性或者说统一性。同时,“五福”内,下一代的出生,意味着发展,在哲学内涵上也意味着对上一代的肯定,也意味着是对上一代的否定,是新对老的否定,“玄”字的造字本义为两根细丝绞成一根线的运动状态,重点突出了运动的寓意,是阴阳相互变化的运动,是一种一分为二,再由二合一的反复的连续发展的运动。因丝线多显示为黑色,故也引指黑色的、无形的等义。简言之,“玄”是合一条件下阴阳相对运动的状态,其唯物辩证法哲学内涵是事物在统一条件下向对立面运动的状态。

    所以,通过不断弱化意识的主观性,才能全面认识事物最根本的内在的运动本质;通过不断强化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全面认识事物由小到大发展的多种多样的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外在的运动本质。

    以上两种事物在运动中既统一于一个整体,又在这个共同的整体中相互否定而相互对立。

    “同,谓之玄。”,的“同”即为“同出而异名“的简称,作代词,换言之,即“同出而异名,谓之玄”,简言之,“玄”即“同出而异名”,亦即“玄”就是统一条件下的相对运动。这种统一条件下的整体与局部,统一与对立,肯定与否定之间作相对运动的状态,称之为“玄”。

    从整体发展到局部,又从局部犮展到整体;从统一发展到对立,又从对立发展到统一;从肯定发展到否定,又从否定发展到肯定。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规律是认识万事万物的最根本的内在的运动的本质所在。

    (郑裕波  校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辩证法简义第一章:“常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ox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