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经典之作】自古老子继续劝导人们要以《“信言”,“善行 ”,“真知”;来要求自己,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老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为核心,“圣人”便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圣...
第一章:【老子】
老子一书,重在论道,本章开宗明义,提出了“道”这个概念,并对“道”的特点进行了纲领性的阐述。“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中蕴涵的内容宽泛而丰富,老子认为“道”是非常玄妙幽深,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道”支配着,是恒久的,也是普遍的。但是人们对“道”并非生而知之,而是通过后天的探索和认知才有所了解和领悟,因此说“道可道”。而人们对“道的了解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时间全面彻底地了解“道”的真谛,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同样,的“道”本无名,由于“道”变换莫测,人们只能就“道”的某一特征来命名,但都不足以概括,“道”的涵义与外延,既【名可名,非常名】。本章中老子对“道”的描述,以及他对宇宙万物的独特理解和深刻体悟,都源于他对大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些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
【道家经典之作】自古老子继续劝导人们要以《“信言”,“善行 ”,“真知”;来要求自己,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老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为核心,“圣人”便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圣...第二章:本章主要讲述了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道理,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鲜明地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辨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 难与易, 长与短, 高与底, 音与声,前与后等自然现象的对比。阐述了世界万物都存在其对立面,而且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指出了对立统一的辨证法则。
第二层次则将辨证法运用到社会生活中,通过描述圣人掌握了这一法则后,能用无为的观念来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来施行教化;一切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要加入自己的意念,体现了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而且有功业成就就却不自我夸耀,达到了功勋永在的效果。依据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指出 “无为” 与“ 有为”, “不言之教” 与有言之教”都是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提醒人们做事必须顺其自然,循序渐进。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陋了;都知道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有和无相互转化,难和易相辅相成,长和短互相依托,高和低相互补充,音和声相互调和,前和后相互依随,这是永恒的,所以圣人用无为的观念来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来施行教化。任凭万物生长发展而不强为主宰,促成万物的产生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的生长而不自持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为圣人不居功,因此他的功勋不会消逝。
【道家经典之作】自古老子继续劝导人们要以《“信言”,“善行 ”,“真知”;来要求自己,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老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为核心,“圣人”便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圣...第三章:本章继续讲“无为”的思想,讲“无为”与政治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老子的治国方略。老子的这一思想与社会现状有很大的关系。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天下大乱,诸侯互相征战,谦并,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况 ,而各诸侯国为了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纷纷招揽贤才,从而形成了一股【尚贤】的风气。
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朴素的,圣人治理天下,只需要关心百姓的需求,削弱百姓的精神意志,就能使人人都回归纯洁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这是老子历来鼓吹的愚民思想,其实是反对现实社会的物欲横流和道德沦丧,主张消除奸诈智慧和贪婪欲念,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情形下,[无为而治乃大治】只是脱离实际的幻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按照“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事。不推崇有才能的人,使人们不争夺功名利禄;不珍视稀罕的器物,使人们不成为盗贼;不显耀那些能够诱发人贪欲的东西,使人们的内心不被扰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使人们的内心得到净化,肚腹得以安饱,意志变得柔弱,体魄变得强健。这样能够使人们没有狡诈的心智,没有贪得无厌的欲望。使一些自以为很聪明的人不敢肆意妄为。这样按照【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事,就没有不能解决的事情了。
【道家经典之作】自古老子继续劝导人们要以《“信言”,“善行 ”,“真知”;来要求自己,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老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为核心,“圣人”便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圣...第四章:在本章中,老子通过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论述了“道”的内涵。老子认为,“道”是若隐若现, 虚无缥缈的,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意识去感知,而“道”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道”蕴涵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这种因素极为丰富,极其久远。老子又从时间和空间上论述了“道”的无限深远和博大精深,说明了“道”是确确实实客观存在的,而且作为万物的宗主,早在天帝之前已经产生,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本章中老子老子毫不吝惜溢美之词,描述了“道”的无与伦比,从中我们可以体察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与敬畏。
【道家经典之作】自古老子继续劝导人们要以《“信言”,“善行 ”,“真知”;来要求自己,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老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为核心,“圣人”便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圣...第五章:本章继续阐述老子的政治思想,讲述了天地不仁的道理,旨在劝告统治按照天道的规律治国,清净无为,无爱无恨,顺其自然,并且要公平公正地对待百姓。老子认为,天地是自然存在,应该对万物一视同仁,无所谓爱憎恩怨等情感,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而运行,不受天 ,神,人的左右;同时,老子又谈到“无为而治”的思想,此前三章都有对这一方面的论述,这一章更是有了进一步的论述。老子认为,圣人治理天下,应该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空虚而永不衰竭,循环而永不止息。但是统治者却频频发号施令,横征暴敛,违背了自然规律导致了自然规律,导致生灵涂炭。表面上看是有所作为,实际上是违背了天道规律,应该采取无为之治,回到虚静无为的天道规律上来。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反对“多言”的统治方式,主张不言,既无为,这种思想也贯穿于本书始终。
【道家经典之作】自古老子继续劝导人们要以《“信言”,“善行 ”,“真知”;来要求自己,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老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为核心,“圣人”便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圣...第六章:本章老子继续论述说明“道”的特征,运用了比喻,借代等方法。以谷神为喻,赞美大道,说明《道》是虚空博大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的,具有孕育天地万物的母性特征。喻指“道”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根源。老子此处是对“道”的赞美,也是对伟大母性的赞颂,用母性的伟大说明“道” 上传中,请稍候... 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它能经受时间磨砺,经久不衰;能跨越空间的隔阂,无处不在。正是这样伟大的“道”孕育着宇宙万物,支配着万物的发展,并且生生不息。通过本章,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在老子 上传中,请稍候... 心目中的高深地位。 【道家经典之作】自古老子继续劝导人们要以《“信言”,“善行 ”,“真知”;来要求自己,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老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为核心,“圣人”便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圣...第七 上传中,请稍候... 上传中,请稍候... 章:本章意在谈论修身,开头却赞美天地,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就是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存。从表面上看,“不自生,”与“生长”相互矛盾,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天地均是依“道”的规律而产生和存在的,从而体现出“道”。这就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运用。接下来,老子从天道推及人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所谓人道,既以天道为依归,也就是天道在具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老子认为天地由于,“无私”而长存永在,圣人由于大公无私而能得到别人的爱戴。这里隐含了老子对圣人的这种先人后己的品质的赞扬,也阐述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老子认为天地不为自己的存在而运行,圣人不因自己的私欲而行事,正是因为这样的“无私,”最后才能成就自己的目的。第八章:在本章中,老子以水为喻,不惜溢美之词来描述和赞美水的品行,认为圣人的品行就如同水那样,柔静温和,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甘愿汇聚在人们所厌恶的低洼地方,之所以选择以水为喻,是因为自然界的万物中老子最赞赏的就是水,水的品行是最接近于大道的。这在书 中多处都有体现。此后老子连用七个气势磅礴的排比句,都是对水的品行的写状,同时也是对圣人应具备的德行的总结。列举出七个“善”字,最后又提出了“正因为有与世无争的美德,所以才没有怨咎”的结论。本章中老子的思想主张,对现代社会完善人格的定义仍旧有可资借鉴之处,对今世的教育仍旧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九章:本章重点阐了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认为,做事不可过度,要适可而止,贪慕虚荣的人,总是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人,往往锋芒毕露,这些都是过度的表现,都应该引以为戒,否则会招致灾祸。本章开始就提到“盈”,得寸进尺,锋芒毕露都是“盈”的表现,建立功名并不是易事,但成功就之后如何去做就不容易了。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因为“盈”而招致倾覆的祸患。老子劝说世人功成后要急流勇退,这样就可以保有天年。如果贪心不足,居功自傲,就会身败名裂。这是老子悟出的辩证法的道理,老子谆谆告诫人们一定要身退不盈,这才是长久保全之道。第十章:本章论述人生修养,重在讲修身。全文由六个问句组成,针对修身,善性,为学,治国诸多方面的内容,对人们特别是统治者提出了概括的要求.。每个问句的后半句,看似疑问,其实也包含了答案,疑问本身就是老子的答案。老子认为,守护灵魂必须和坚守大道紧密结合,不能分离;人生在世,难免会受到声色犬马的影响和干扰,要不断地清除杂念,摒弃私欲,使心灵如同明镜一般纯净。这是老子强调的人生修养,也是一个人达到通晓天下大道,摒弃“智慧”的最高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