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懂得绝望的人,不会有希望!

不懂得绝望的人,不会有希望!

作者: 章鱼哥006 | 来源:发表于2018-07-05 15:53 被阅读0次

    谈存在主义的起源,首先要介绍的是被称为“存在主义之父”的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S. Kierkegaard,1813-1855),他的著作在他死后半个多世纪才在西方引起重视。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尼采。以他们作为源头,西方开展出蔚为壮观的存在主义思潮。

    克尔凯郭尔一生只活了42岁,他是存在主义的第一位代表人物。

    他从小接受了最好的古典教育,精通神学、哲学、文学与历史等人文学科。他的思想早熟而深刻,年轻时热衷社交活动,由于天资聪颖、口才出众而受到广泛欢迎。然而他却经历了心灵的挣扎与冲突,他越是受到欢迎,心中越焦虑不安,感觉自己背离了生命的本质。

    当时最热门的思想是德国唯心论,以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三人为代表。克尔凯郭尔听过谢林和黑格尔的课,对唯心论哲学非常不满意,认为其尽管构建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却忽略了人存在的特殊价值,无法引发人们生活的热情。

    人的生活本来就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是在世界上与人共同生活,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还要照顾自己的灵魂。

    克尔凯郭尔希望重返宗教的原始状态。他强调在面对上帝时,每一个人都是个人,我们可以一起上教堂,却不可能一起得救。若要得救,则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将自己与神联系起来,与神明建立直接的亲密关系。

    克尔凯郭尔的说法凸显出人的生命的个体性,真正存在的是每一个人。他开启了存在主义思潮,存在一词被凸显出来。存在不是名词,而是动词。每个人必须藉一连串的抉择来塑造自己,选择有自我特色的生活方式,否则等于存而不在,等于放弃了自我存在的价值。这种观念对后继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对现代人很富有启发性,他非常细腻、清醒地看到,人生在各种世俗价值的冲击下会产生“绝望”的心态。

    他认为绝望是致死之疾,绝望有三种:

    1.不知道有自我。

    即随俗浮沉,从小到大完全听从别人的安排,从未想过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容易羡慕或崇拜他人。人在年轻阶段极易崇拜偶像,看着偶像在舞台上光彩夺目,梦想自己也能如此成功。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心理投射作用」,即把偶像作为自己的依靠,把自己的生命投向他。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再怎么羡慕别人,自己都不可能变成所羡慕之人。人的生命的最可贵之处是我与别人不同,要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勇敢活出自我。

    2.不愿意成为自我。

    人由于内在自我反省,发现了自我与别人的不同。然而在找寻自我之路上,因为人很软弱,努力半天也无法成功,于是选择逃避。

    人生最简单的愿望是永恒,我现在存在,就希望一直存在;目前拥有,就希望一直拥有。若得而复失,则会让人心生彷徨,无所适从。人生好像飞速旋转的陀螺,我们终其一生忙忙碌碌,飞快旋转,最后发现仍然停在原地。如果无法掌握永恒与普遍,则对自我的真正价值毫无把握。

    3.不能够成为自我。

    我们生命中的一切成就终将瓦解,过去的一切终将烟消云散。我们在小学阶段拿了许多奖状,每一次领奖都很得意。上了中学就会发现,这一切如过眼云烟。长大后几次搬家,什么都找不到了。这些荣誉都是别人给的,是外在的,可有可无,与我的本质没有直接关联。要想真正成为自我,避免绝望,必须为自己的生命找到可靠的基础。

    第一种可能的基础是德行。然而修德行善,帮助他人,成为好人,这一切的基础何在?怎样保证自己可以一直坚持下去?儒家强调择善固执,当固执需要用生命来交换,还能坚持下去吗?又如何保证付出高昂的代价后,能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

    另一种基础是对人生的信念。我是否相信有永恒的力量作为一切的基础?人活在变化生灭之中,很容易发现所有的东西都靠不住,一切东西逝去就不再回来,没有什么可以把握。

    克尔凯郭尔说:“所有的绝望都有一个公式,即对自己绝望,并在绝望中想要摆脱自己。”为何会对自己绝望?我们不论取得多大成就,只要对比就会发现,历史上比自己成就大的人何止百千。曾经沾沾自喜的成功,很快就在时间中褪色,化成一场春梦。人生的一切好似奠基于流沙之上,很容易被外来的浪潮席卷吞没。

    想在绝望中摆脱自己,又能去哪里?应设法找到稳固的基础。

    他说:「要取消绝望,要设法联系真正的自我,同时使自己得以立足于信仰之上。」由此,信仰变成了重要题材。对于他来说,宗教信仰,特别是他认为最为纯正的基督宗教,永远是他的最后一线希望。

    他在《地下室手记》一书中描述,人有如住在地下室中,不见天日,只能在身体与心智的有限范围内打转,想往上走,却不能肯定上面是否还有另一个世界。人并非察觉在地下室之上,还有一间完整的房子,那是精神提升后的世界,因而难免陷于忧郁和绝望:不知有自我、不愿有自我、不能有自我。

    人生三种不同的层次

    克尔凯郭尔所有著作背后的基本预设是,人生有三个层次:一、感性层次;二、道德层次;三、宗教层次。

    一、感性层次

    人如果没有视觉、听觉、触觉等感性能力,则不可能有艺术上的美的创作。

    克尔凯郭尔真正的意思是指感性层次,即「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态度,只求当下满足,不谈道德要求与宗教信仰。此阶段的特色是「外驰」,即:

    1.没有责任感。只活在当下,无法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2.没有反省性。反省必须向内,必须以自我为基础,感性层次则消解自我,不做内向反省。

    3.只有瞬间存在。不做任何选择,现在有什么就是什么。

    感性阶段的人生态度以当下享乐为主,觉得当下开心快乐最重要,只有「量」而没有「质」的问题。在饱尝一切又厌倦一切之后,依然觉得饥饿,最后陷入莫名其妙的不安和忧郁。

    人在年轻阶段常活在感性层次,无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只要快乐就去做,想要什么立刻就要得到,最后觉得忧郁和绝望。此刻面临绝望,好比在弥天大雾中站在悬崖边上,犹豫是否要跳过去。也许前面就是万丈深渊,跳下去会粉身碎骨。

    二、道德层次

    一旦进入道德层次,将突破个人的封闭世界,进入与他人关联互动的世界。人可以接受责任与义务,昨天的承诺今天要兑现,今天的行动明天要负责,人不再活在当下,而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之流中连续发展。此阶段的特点为「内求」,「自我」开始出现,生命变得完整而有目的性,人要设法超越「自我」的执着,懂得别人与我一样也是值得尊敬的主体。此阶段不再以感受来决定好恶,而以理性思维判断道德责任,这显然是更深刻的存在领域。

    道德阶段的主要问题是「自以为义」,相信自己是正义的,肯定道德的无上价值,但忽略了人的根本软弱,即没有能力达到完全的道德要求。我们不应嘲笑别人失足犯错,因为我们可能没有受到真正的诱惑。当别人拥有和我们相同的教育资源和生存环境时,说不定表现得更加优异。

    进入道德阶段,一方面,我们可以与他人合作建构有道德的社会生活;但另一方面我们虽没有犯法,却无法自觉无罪。在社会上看到有人犯罪,总感觉与自己有关,因为我们在社会上占据了好的位置和生存环境,别人则失去了相应的机会,此时又面临「跳跃」的关头。

    三、宗教层次

    克氏将宗教层次分为宗教A和宗教B,此阶段的特点是「依他」。

    1.宗教A为内在的宗教。

    人自觉生命有限,需要寻找一个无限的基础,于是设法与神明建立关系,但神明的基础是人的内在性。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他通过思考发现了自己的无知,于是从自我主体出发,设法找到永恒,但问题是没有问永恒是什么。

    很多人不信仰宗教,却有类似的情怀,当发觉自己的生命并非永恒时,会以宇宙的力量或意识为基础。但对克氏来说,这仍不够理想。

    2.宗教B指基督宗教。

    两种宗教的差别是:内在宗教的重点在人,由人界定人神关系;基督宗教的重点是永恒的神,核心在于吊诡(paradox),即自相矛盾的人或事,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譬如,耶稣是人还是神?基督宗教中将人与神这一矛盾概念置于耶稣一个主体身上。又如,耶稣死而复活,又将死与活放在一起。

    信仰就是违背理性的,是接受荒谬的行动。任何一种信仰中总有冒险成分,要接受与理性相悖的成分。然而,吊诡使不可能变为可能,能够协调矛盾,属于信仰中最深刻的部分。

    克氏将人的生命分为三个层次:处于感性层次的人顺着自然生命的要求,只求耳目的愉快,满足当下的快乐,没有过去与未来;处于道德层次的人可以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经营人类共同的生活,有道德意识,但容易「自以为义」,正义缺乏最后的基础;处于宗教A,即内在宗教层次,从自我的需求出发,去寻找外在的力量;而最高的层次为宗教B,即基督宗教层次。克氏认为,一个人如果不信仰宗教,则与死亡没有什么差别,作为一个人,就要做一个宗教的信徒。我们可以将「宗教」作更广义的理解,宗教是与人的力量不同的层次,是人类生命的来源与归宿,由此可获得更开阔的视野。

    不懂得绝望的人,不会有希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懂得绝望的人,不会有希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pp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