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节目播出中段回看节目整体,这其实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它既不似首期播出后,只能有相对局部的正面宣传或负面批评;也不像节目收官后,只好进行综上所诉与盖棺论定。中段复盘是一个冷静的缓和期,特别是对于承载了观众太多期望值的《声临其境2》而言,这样一个契机使得制作方和观众都得以机会,重新思考口碑品牌综N代节目的后期走向,以及观看节目的姿态何在。
成为微博热搜词条的#声临其境第二季豆瓣评分#,是一个逃不开的话题。各种渠道也不乏对于两季节目豆瓣评分差别之大的对比和剖析。坦言之,结合个人的观看感受,1号本人在看到4.3分的豆瓣评分其实是有些意外的。
尤其地,在不断走低的评分结果背后,是关于「流量明星难以担纲配音艺术重任」等一边倒的质疑,甚至客观来讲,很多评论并非针对节目表现本身。这样的情景似曾相识,不禁让1号联想到之前曾成文分析过的另一案例《深夜食堂》(参考文章《不要让<深夜食堂>暴露你非理性的弱点》)——一次极具代表性的、非理性跟风的从众贬损。
自然,不可一言以蔽地断论节目没有不足之处。但需要承认的是,在1号一期不落地看完前5期正片节目后,作为观众是可以直观感受到制作方对于嘉宾、剪辑等热议问题的调整和改进。随着所谓中生代实力演员构成主嘉宾阵容的上线,不少观众也开始用「回归」这一极具分量的褒义评价,来形容这档首季大获成功的原创节目。
在此情景下,1号得以用更为冷静和理性的心态来看待「配音竞演秀」这一原创节目模式在第二季创作的「微创新」与「调整期」。因而,与其说本文是一次观众立场上对于节目争议的讨论,倒不如说是一次评论立场上对于节目观看姿态的审视。
节目复盘:未曾改变的配音灵魂
1号简单复盘了5期已上线节目的内容,整理如上表所示。
暂且不谈具体节目效果,从主题切口来看,节目的方向依旧是希望能够通过更为多样化的方式来帮助观众,在理性层面上进一步了解「配音」这一中国「特色」行业,同时在感性层面上体会更多维度的声音魅力。加之周围大量有关「声音难做」的专业评论,都共同彰显了节目占主导意义的初心理念未曾改变,观众还是可以从节目得观看中了解到更多与配音艺术与声音表演等方面的信息,这是综N代发展延续的核心标准。因此1号才会在文初有言,「回归」可以看作是观众用来褒奖节目品质的方式。
秉承着这样的认知,我们再来看第二季节目的「升级」设置,或是1号更青睐使用的「微创新」这一说法。毕竟需要承认的是,不断创新的市场要求是综N代创作起来十分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观众的口味随着高质量品格的节目不断涌现而变得愈发严苛。如何在保持主题延续下克服观众审美疲劳、进而维持观众黏合度,「微创新」理念则应运而生。
从节目举例来看:
一如,正片上线第一个镜头——声音指导团「铁三角」的加入:三人插科打诨式的互动既在为观众提供许多颇具综艺效果的笑料,形成一条单独叙事线,也充当着第一集中专业配音指导的角色,透过被指「商业吹捧」的评价方式更为深入浅出地向观众普及「气口」、「控制力」、「节奏」等专业术语,这会帮助观众在下一次观看声音大咖配音表演的时候,不必再单纯只以「像不像」来作为评估标准,反而有了更多的关注点。
再如,芒果新声班的定位。嘉宾猜测的环节设置从第一季起就有被指「剧本痕迹过重」的评价。在1号看来,节目外这可看作是湖南芒果系为新人培育搭建的平台,节目内坐在舞台上的芒果新声班则更像观众的代表,既代表「不知情」的现场观众发声串联,亦代替「知情」的电视观众挖掘艺人声音的特色。欣赏声音的思路从「知道他是谁、声音如何」,向「声音如何、因而他是谁」进行转变。
节目的观赏性在环节配合中得以增加,也引导着观众能够更多地关注角色的塑造和情感的共鸣。正如刘敏涛在被邀请传授经验的时候,也只是简简单单却意味深长地回答——「真诚地把它表达完就好」。配音不仅应该停留在模仿,更应该是一个二次创造的过程。
剪辑争议:电视观众的上帝视角
分屏剪辑的使用在节目播出反馈后颇具争议。从1号自己的观看体验出发,演员配音过程中进行快节奏的分屏处理、并剪辑纳入大量现场观众反应的镜头,某种程度上确有打断影片段落、代入感降低的感受。
1号试图去揣测制作方的初心,有种可能是去试图展现包括场内场外观众、芒果新声班等多种欣赏声音的角度,努力想把所有参与进入这场配音表演的「角色」都呈现出来,但反而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正片受众(即电视观众的观看体验)。暂且先不提节目在首期播出后有针对剪辑问题在之后的节目中有所调整,这是问题改进的思路。而在另一层面上,1号愿更多地借《声临其境2》案例讨论一下电视观众上帝视角的问题。
「上帝视角」对于电视观众来说并不陌生,这一用词常常出现于纪录片分析旁白使用的情景中。对于电视观众而言,很多时候其实不得不处在无法摒弃第三人称的「客观」、却又抗拒面面皆知的纠结之中。因此《声临其境2》的电视观众注定无法与现场观众一样,体会配音表演背后「猜测」的乐趣。在1号看来,《声临其境2》的配音主题就像此前《幻乐之城》一镜到底的MV录制一样,某种程度上是现场感受的艺术,现场观众更像是节目艺术层面上的观看主体,他们能够直观感受到冰屏、纱幕、全息投影裸眼3D等互动技术的融入和升级,从弹幕评论来看,现场观众是不存在代入感等类似问题的。
那作为区别于节目和表演的核心主体而言,电视观众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则,电视观众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经验,是电视节目选择与其所处时代共同条件「相处」的创作体系。之所以只有中国会诞生配音为主题的节目,正是因为最初译制片在中国的兴起和如今艺人档期、后期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每期围读剧本环节的保留,也是随着幕后创作纪录片的兴起,因为电视观众不再满足于只看表演本身。
二则,在「你有我没有」中,电视观众拥有的是强大的后期处理。举例来说,网络平台弹幕的设置让观众能够在众说纷纭间拥有更为理性的审视视角,对于某个演员或某段表演的争议也引领着大家去思考究竟配音是个什么行业,究竟影视界需要怎样的表演,甚至去揣测制作方想要在此情此景下传递给观众什么理念;而emoji绘文字形式场景下的植入,也则是专门面对广大电视观众作用和展开的广告营销。
观众是否应该允许已上线节目的后续调整?
这一命题看似是伪命题,因为这样的调整在综艺节目创作里,其实是非常正常的。内部测试观影试错与正片上线节目反馈,二者是十分不同的。根据首期节目播出后的受众反馈进行调整,是可以被理解的创作操作。
根据上述讨论,电视观众不必纠结于自己无法获得与现场观众同样的情感带入和气氛烘托,以评论为形式的反馈敦促着节目制作进行调整。可以看到的是,第4、5期实力派回归之作中全屏表演的比例明显提高,节奏层面与演员在配音间展现配音状态的表演更为搭配。因此与其纠结于「声音难做」说辞背后的不同反馈是否该由制作方来背锅,观众可以更多地思考自己在节目中是否有所收获。简单来设想,如果节目如果没有观众所议论的这些环节又会怎样呢?
在前段时间与一线电视人的聊天中有感叹国综节目创新的艰难,据闻许多国外的节目模式若发展成熟、成功实现全球营销实则需要数十年的打磨。这看似与强调快速求新求变的中国社会环境并不相符。观众的品味本身无可厚非,但就《声临其境2》而言,作为曾一炮打响、承载太多期望的原创节目模式,观众或应秉持更为包容和理性的心态来看待其综N代的延续和发展。
1号结语
随着电视观众品味的提高和心态的调整,综N代正在被允许进行大主题下的「微创新」和播出上线后的「调整期」。通过对《声临其境2》从观众立场出发,1号旨在通过此文一则强调客观评论的必要,二则呼吁理性包容心态的秉持。
就专业性的建议,或许节目方可继续在后段摸索调整。很多观众期待着更多与配音专业知识相关的环节,既可科普性的说明,亦可正式严肃的点评。声台形表,以声音立足,期待荧屏彰显出更多艺术性的色彩。「啼笑皆非与庄亚肃穆并行」是这一节目的风格定位,至少1号曾被喻恩泰《亨利五世》的英文所震撼,被白客《红楼梦》宝黛初见的吻合所感动,并坚信很多电视机前的你,亦有此感。声音不再孤独,创作前路漫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