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体制”这个词被炒得很热。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体制内的工作意味着清闲。一杯茶、一份报纸,朝九晚五,符合年轻人对躺平的一切描述。
因此在很多人,或者说很多年轻人的眼里,进入体制是一件很没出息的事。没钱、有闲、不上进。是没能力的人才会去选择的道路吧。
但是从我自身经历来看,体制并非是想进则进的。体制内主要分为行政编与事业编。行政编耳熟能详的即公务员,事业编构成相对复杂,比如教师、银行等等。
公务员的竞争激烈程度总体都是偏大的,当然也分不同地区与不同岗位。总体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岗位招一两个人,往往几百人报考是常事。大城市的甚至可以用千里挑一来形容。这样的难度不比考大学、考研更难吗?而且无疑地是,更加地孤注一掷。因为考大学还可以填五个志愿,考研还可以调剂,但是公务员不可以,只能报一个岗位。
接下来说说教师编。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英语科目的教师编并不比公务员容易考。其他的科目分地区与性别。总体来说男生比女生容易上岸得多,因为大家对男老师有刻板印象,觉得赚不到钱(尽管很多地区确实工资不高),导致没有多少男性愿意从事教师职业。而女生的竞争则不可同日而语,竞争都是相当激烈。这么说吧,一般中等城市招聘100多个教师,报考人数往往不会低于5000-6000,大城市招聘100多个教师,报考人数往往20000以上。
看到这些具体数据,大家还会觉得体制是没能力的人进的吗?能通过这么激烈角逐的选拔性考试,就算不能说明人有多么厉害,也至少能够说明这些人有着不可否认的很强的学习能力。
进入体制内的生活也并非像大家所想象的那样悠闲自在。没有什么工作是容易的,没有谁赚钱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流量明星啥的不算在内),体制有体制的规章制度,有体制里相应的工作任务。
近些年来,也许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人开始意识到体制内稳定的优势,而转为考编。
于是又出现了另一种论调——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无论你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无论你是985还是211或是双非生,大家似乎都在拼命往编制里挤,挤得头破血流,不达目的不罢休。
从近些年层出不穷的新闻来看,清华北大毕业生考取深圳中小学教师编制已经变得很普遍了。大家非常困惑不解,昔日的天之骄子们为何如今甘为人们甚至有点嗤之以鼻的教书匠?
有些人开始解释了: 人家深圳的编制一年二三十万,还有五险一金各种保障,又不用996,朝九晚五,还有令人艳羡的寒暑假,去私企工作强度肯定更高,还要经常加班,朝不保夕,谁知道哪天会不会把你裁员?别人清北毕业生又不傻。
昨晚看到一个话题,说有个人进了私企年薪80万,而他邻居的儿子去了一所二本大学当老师,这个80万的爸爸还是觉得他儿子不如别人当老师的。
底下评论炸开了锅,总体分为两派,有些人说“80万年薪缴纳税务以后还剩50万就不错了,而且中年以后呢?指望企业会一直养你到老吗?别人大学老师虽然现在工资没有那么多,但是不会丢工作啊,而且还可以一路晋级,越老越值钱。”
还有些人说“年轻时80万年薪还不高啊?在私企能做到这个水平肯定不是寻常之辈,说明这人能力非常强悍,而大学教师能有多少钱?晋级也不是想晋就能晋的。别人用几年的时间就可以赚老师一辈子的钱”。
我觉得两者说得都有道理。体制内的优势在于稳定,这种稳定一方面在于工作不犯重大错误可以一直干到老,还有一方面在于旱涝保收,不管经济形势怎么变,体制内不用担心这个月少赚了,哪年赚少了。晋级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清闲也不清闲,有很多事要做。
当然与体制外,尤其那种薪资非常丰厚的工作相比,劣势也是显而易见,薪资待遇确实比不上。想发财对于体制内的人来说确实基本不太可能。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体制外的工作工资水平就一定优于体制内,而且确实,有些体制外的工作加班强度非常大。工资高也只是用时间堆出来的而已。
絮絮叨叨说了很多,又好像还是没说清什么,只是觉得,体制内外皆有利弊,看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即可,也无需与内或者外的人进行对比来寻找什么优越感,毕竟大家都不容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