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目标,动机读后感2
前言
就算是两个看起来追求相同目标的人,他们内心对这个目标的定义也不同。比方说都追求公务员职位,在仕途上成功的人,有的是图安稳,有的是图面子。有的是图理想,可以真实的改变一些事情。
而且不同目标带来的结果也不是一样,有一些带来的是持久的开心和好处,比方说健身,学习一项有用的技能等。有些确是非常短暂的,甚至是不存在的,比方说存一年的钱,买奢侈品包包之类的。有些甚至带来抑郁和无助,比方说一夜暴富,找个白富美或者金龟婿等等。
实现目标不仅仅在于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还在于实现能够帮助您充分发挥潜力并真正享受实现目标的各种过程。
这里我们讨论,普通人是怎么选择目标的,是什么因素明显的,暗示的影响了你的决定。
想法是怎么影响成就的
对能力模式的认知在设定目标时有非常大的作用。你相信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是固定不变的还是可以通过练习获得的。
对能力模型的认知,叫做内隐观。叫做内隐的原因是因为你可能没有明显意识到这些东西的存在,但是这些观念却每天强烈的影响着我们。
关于智慧的内隐观
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叫做固定派。
认为能力是可以不断提升的,叫做增量派。
人可能在不同的方向上持有的理论不一样。比方说,大家都愿意相信以后会赚越来越多的钱。所以这个点上,大部分人是增量派。但是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从大学毕业后就固定了。或者认为自己天生不擅长数学,物理,英语等等。在这个事情上,很多人都是固定派。
关于内隐观,做出最多研究的是Stanford psychologist Carol Dweck.。根据她的研究发现,固定派的人,他们想要抓住任何机会去展示自己的聪明。他们想要感受到自己聪明,并且让别人感受到自己聪明。
更深入一层分析,其实这个想法是非常合理的,如果你认为你有固定量的智慧。那么你到底有多少量呢,其实是不知道的。只是知道是固定的。所以对你来说,尽可能的确认以及让别人认为自己有很多量的智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所以你会怎么做呢,选择尽可能自己擅长的,没有挑战的,不会对自己的智慧程度造成风险的事情来做。
这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当他们做一件事情进展不顺利的时候,就非常容易放弃(这样比较容易保留面子以及智慧)。他们太在意证明自己,以至于因为这个不合理的在意,放弃了很多拓展和提升自己的机会。 比方说你本来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目标,(比方说学习一个声乐或者体育运动),不论最终是否能取得什么成就,这都是非常好的经历。但是固定派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非常容易放弃,因为坚持下去,会证明他们很蠢。而放弃(尤其是以我不感兴趣了的理由),则“杜绝”了这次证明自己很蠢的机会。
增量派,则不太容易犯这种错误。因为增量派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可以习得和提升的。他们不会聚焦在证明自己,而是聚焦在提升自己上。所以挑战不再是一个会证明自己愚蠢的潜在威胁,而是一个提升自己技能的机会。犯错不意味自己笨,而是一个获得更多知识的机会。
内隐观怎么影响日常的决定
这种内隐观的区别,不仅仅对大的决定有很大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也有很多影响。相信自己的能力比较容易提升的,不会很容易获得挫败感。遇到事情,麻烦都会觉得这个是一个过程,相信事情可以变好。而固定派则特别容易挫败,放弃,认为自己不适合做这个事情。所以增量派在日常生活中,会积极乐观,并且持续尝试。而固定派则下意识和潜意识的避免让自己有挫败感的事情。从而丧失很多机会
心里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羞涩的人在摄像头前和另外一个人对话,给羞涩的人两个选择,
1:一个社交专家对话,好处是可以学到社交技能。坏处是在摄像头前会看起来很尴尬。
2:一个更加羞涩的人对话,好处是在摄像头之前看起来不尴尬。
统计发现,羞涩的增量派相信自己的羞涩是可以提升的,所以选择和社交专家对话,而羞涩的固定派会选择和一个更加羞涩的人对话,让自己至少这一次看起来不尴尬。
内隐观怎么影响学习工作
Carol Dweck曾经在纽约的中学做过一个对照试验。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观察组和一个对照组。研究员每周花一个小时和学生在一起。观察组给学生们讲大脑和记忆是怎么工作的。对照组给学生们讲智慧是怎么样可以修改和提升的,八周过去后,对照组的学生数学获得了巨大的提升
- 变聪明的关键第一步是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加聪明。这个观念可以打开或者关闭智慧之门。
- 不管智商(性格)是否是可以遗传的,但是后天一定是可以改变的。
潜意识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大部分决定是潜意识的
当我们聊到设定目标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这是一个非常慎重的,经过认知思考的,衡量过利弊的,计算我们达成这个目标的成功概率等等一系列的事情。
一些目标确实是这样的,但是有一些目标,事实上很多目标,准确的说,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目标是无意识的操作的。
听起来很惊悚,但事实上大脑就是这么工作的。有意识的工作,大脑能处理的是非常有限的,这种事情多了,就会出错,比方说你不能谈话的时候还同时读书思考玩手机。 但是潜意识的工作,大脑的处理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个区别就像电脑的内存和硬盘一样。
人脑有意识和潜意识能处理的信息量,打个比方来说就是:如果潜意识可以处理的信息量如同NASA的超级电脑的话,有意识的部分处理的信息量就是一个便签的容量。
而且人脑有一种机制,就是当一个操作熟悉后,就会转换为潜意识处理模式,因为这样损耗很低。我们做一件事情越娴熟,就变得越靠近潜意识。比方说键盘打字,我们已经很少去操心按的是那个键,甚至不用拼写,要打的内容都是自动出来的。 比方说玩手机,也基本是不去想应该点击哪个动作,然后自己想看的内容就出现了。这些都是潜意识完成的。
那我们是怎么完成这些事情呢,答案是周围的环境触发了潜意识完成这个动作。比方说按钮变色,左右可以滑动的暗示等等。这些暗示直接绕过你的下意识,触发潜意识。
潜意识的触发点
都有哪些点处可以触发潜意识去追求目标呢,事实上,任何事情。和目标相关的语言,图片等。
下面有几个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 找一群人玩一个游戏,在池塘里抓鱼,抓到的越多分数就越高。但是如果所有人抓的鱼的数量超过一定数值,就会导致池塘资源枯竭,所有人都没有鱼可以抓。所以每个人每次抓到鱼之后都有两个选择,把鱼放回池塘,回馈社区或者把鱼带回家,作为自己的奖励。
神奇的事情:如果参与这个游戏的人,在游戏开始之前,让他们用一些单词造句,这些词包括乐于助人的,团队合作的,公平,分享等。单纯这一个动作,参与游戏的人差不多把25%的鱼放回鱼塘,这个远远高于没有做过造句的团队。而且这个比例和明确要求团队合作作为KPI的游戏团队的比例是一样的。
- Bargh and Gollwitzer 还做过一个游戏,他们让学生把散乱的字母拼接成单词。每个学生单独关在一个房间里。两分钟后,房间的扩音器传来声音,要求学生放弃拼接单词。 但是在游戏开始之前,有一半的学生被要求玩另外一个单词拼接的游戏,拼接的单词包括成就,成功,精通,追求等等。
结果发现57%的 提前玩过单词拼接游戏的学生在被扩音器要求停止拼接游戏后会无意识的继续这个拼接游戏。 - 即便上墙上的海报,上面写着追去,成功,成就等词,都可以成为潜意识的触发器。路过健身房都可以触发你健身的目标。一盘蔬菜或者水果也可以触发你健康饮食的目标。
- 你也可以被人触发,完成你目标的人的形象。或者知道你的目标的形象,或者你爱的人,即便他们不知道你的目标。或者你读过的人物的故事,看过的电影电视形象,都可能激发你的潜意识。
有这样一个实验:
让一群荷兰男人和女人读一个故事,读完故事后去做任务赚钱。任务做的越快,钱赚的越多。故事都是约翰和朋友做度假的计划。第一个故事里面暗示约翰要为这个度假攒钱。 第二个里面只是提到度假计划,没有提到钱。
阅读过第一个版本的人,做任务的速度比第二个版本的人平均快10%。因为他们的潜意识被约翰攒钱的目标给触发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
另外一个实验:
让一群大学生阅读Bas的故事:Bas约见了他的大学同学Natash(女), 他们聊天,喝酒,跳舞。结局分两个版本1:然后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2:Bas把Natash送回家,然后带有性暗示的问“我可以进来吗”。这里暗示了Sex Seeking的目标,故事里并没有描述是否有性发生。
但是阅读不同故事的男性在遇到需要帮助的漂亮女性Ellen时,表现非常不一样,阅读了Sex Seeking的版本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帮助漂亮女生Ellen上。
潜意识的触发,即便他们努力完了,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特别努力的去做这件事情。也没有意识到,他们是被什么事情激发的。
让你的潜意识为你工作
上面解释了潜意识是如何被激发的。剩下的就是想想你周围的环境可以触发什么潜意识,更重要的是,想想为了触发潜意识,周围的环境缺乏什么。如果你想减肥,那么就放一个火辣的健身美女的照片在显眼的地方。 把妈妈的照片设置成手机屏保。在办公桌上,放上自己的职业偶像,激励自己努力工作。
找一个合适的线索可以不断的激发你的潜意识工作,也许需要花费不少思考和创意,但是却是肯定值得的。把目标追求的工作转给潜意识去工作,把自己的大脑和尽力释放出来去做必须要明意识关注的事情。这样当诱惑和干扰出现时,潜意识就自动处理了这些事情,就像你不用去思考就可以准确打字一样。然后你也可能会发现自己不知道怎么地,就达成了目标。
具体怎么做
- 1 知道什么影响了你。 知道自己定目标的时候,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你,这样就可以避开或者利用这些因素。
- 2 想想能力是可以获得和增长的,而不是固定的。建立增量派内隐观。这是智慧之门,只有开了这个们,才能无限增长
- 3 建立正确的周围环境。建立一个可以出发自己潜意识的环境,让追求目标的潜意识自动工作起来,让自己没有意识到努力就达成目标了
这些技巧同样适合于激发别人的潜意识。比方说把爱因斯坦的海报放在孩子的房间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