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很响,但应试教育依然轰轰烈烈。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也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2022年4月7日“教育微探”专栏对此从九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一、关于课程改革的目的
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关键词:发展—全面发展—综合素能的提高。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发掘人、培养人、成就人,使人成为人。知识的容器—劳动的工具。
二、关于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产生的背景
1.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实际上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
2.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学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其专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3.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是栽培作物,农业产品是有生命力的,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属于它自身的内在力量。对于这种内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只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满足它。而且,不同的农作物有不同的生长季节,有不同的栽培方式,有经验的农民都懂得要适时追肥浇水,适时除草松土;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强制它不生长。
4.学校不是工厂,教师更不是工人,学生不可能在教师操作的机床上被当做同一型号的产品来做。如果把学生比喻成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那么教师应该做得就是施肥、浇水,除虫、防害,促成花木自由滋长,长成一片花的海洋,一片参天大树的森林。而不是手拿工具,剃头砍枝、勒绑定性、圈禁栅林,进求整齐、实现对称。这样,意识形态里的“园丁”被异化成为了“工匠、园艺师”,限制和扼杀了“花木”自由发展的天性和天赋。
孩子不是建筑材料,也不是什么产品。孩子是人,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有着各种需求、欲望。教师也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因为,孩子的灵魂不是冷冰冰的泥土瓦块,不是各种建筑材料,也不是花草树木。
孩子的灵魂是一种生生的意志品质、情感体验和精神状态。需要的不是塑造,而是挖掘、激发、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努力恢复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主动地、生机勃勃的形象。教师应该对生命体内在的力量有敬畏之感,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博爱,懂得感恩,学会生存与自我发展。
三、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一个人高分低能也就罢了,但一个人高分低能又低品那就很危险了。
2.知识成为了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类似于地下的矿物那样的客观存在物。
3.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4.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藩篱。学生才会感到,学习是生活的需要而不是额外的负担;并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有时甚至作为教学的消极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
有人说:“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是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目的是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新课程提出了“人本”教育,依我看“人本”的核心是综合素养,综合素养的核心正是道德品质和德行素养。智商高而情商低劣的人,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我的五问和我的认识:
今天——成绩对领导重要、对家长同样重要;对教师重要;对学校重要;对学生重要。
那么,德行、素养和人格对人类重不重要?对国家和民族重不重要?对他人重不重要?对学生重不重要?
在讨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命题时,我们不妨做一个比喻:假如把一个人的人格比作袋子,那么,装在袋子中的东西就是这个人的才智。只有先把袋子做好做大,才能够盛装更多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人格不立,就无以立他!一个人如果高分低能也就罢了,但如果一个人高分低能又无德,那就比较可怕了。就中国今天的教育而言,如果说一个学校不关注分数,就不会得到生存和发展的话,那我更愿意相信,一个只关注分数的学校,更不可能走得长远。
一个名人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他们看来,教学生真善美比教学生获高分重要;教学生朴实求真,比教学生熟练做题重要;教学生内心通达,立志成才,比教学生如何考试重要。一个学生的成绩好,他的德行素养未必就高。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养高了,道德品质高了,成绩一定不会很差。即便是成绩不够理想,但也一定是对社会有益的人。
四、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手机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革课堂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让我们先弄清楚五个不等式——
1.课改不等于改课。“课改”是国家新课程改革的简称,而国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这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发展”而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实现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学生综合素能的提高。很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进行的教育改革是多层面,多维度的,而不仅仅只是一个“改课”的问题。“改课”只是推进课改的一个方面,“改课”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和调整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从“教本位”到“学本位”的转变。
2.教师不等于教书。这是一个教师的角色定位有所变化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思想观念转换的问题。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的研究看,教师是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也就是说,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
3.学会不等于会学。它提出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从原先的接受学习转变成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当然也不否定接受学习。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有:1、主动性(首要特征);2、独立性(核心特征);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会学最主要的是学习品质,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时间观念、学习效率等。
4.评价不等于考试。新课程给我们的评价理念,最重要的就是八个字: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促进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也是课改评价的核心理念,由甄别与选择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化,这是新课程评价功能巨大转化。“立足过程”我们也提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抱着“促进发展”的宗旨,我们的所谓“终结性评价”实际上是一个更长阶段的“形成性评价”。(1)发展性评价,以评价促进发展;(2)过程性评价,让评价与教育同行;(3)最理想的评价是自我评价。
5.课程不等于教材。这里我主要说的是,课程是由教课书、其他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动态的生物系统。简而言之,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活动、环境等因素的整合。学校一切围绕教育教学存在的物质条件和活动都是课程资源。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教师。有道是教育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也是教师。有好教师才好教育。教师不发展,学生焉能发展?
我们再来分享一个“135”模式。
“1”指的是一个中心,即以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中心。教师要关注学生、研究学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与此同时,通过行动研究,教师不断获取“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指三个结合,倡导每位教师做到读书、实践和写作三者结合,读书时前提,实践是关键,写作是后续。写作应当成为教师的需要和爱好。
“5"指教师写作的五种基本形式:教学后记、教育日记、教育案例、教育随笔和教育沙龙。
五、关于我们推行课改的困难和障碍
他们认为,困难与障碍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思想观念。
你改变不了大气候可以改变小环境。体制没有限制你改变学校的评价体系,教育教学运行系统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吧?五十步笑百步,不过河的人笑过河人弄了一腿的泥,批判的多,讨论的多,空想的多,实际作为的少。
比如,如何看待杜郎口中学?
我们应该站在辩证的立场上,不过于膜拜和吹捧,但也不要一棒子打死。主要观点如下:
1.任何事物的生存、演变、发展都离不开一次次的改革和创新。而一切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观念的束缚;一切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观念斗争的结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称其为英雄,敢于尝试改革的人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杜郎口中学也算是新课程改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我们多数人喜欢五十步笑百步,自己不敢过河,却嘲笑过河的人弄了一腿的泥。
2.杜郎口中学至少触及了教育界固有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思维,颠覆了我讲你学、我写你记的传统教学,把学生主体地位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在大教育氛围不景气的现实中,一个濒临消亡的学校能起死回生,能极大的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这也是有积极的价值导向意义的。
4.杜郎口之所以能火,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杜郎口必然是经过了一个苦难、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必然有他的独到之处。
总结一下:
1.人是关键。包括人的思想、观念、气魄、行动、方法。
2.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
3.但事实上,在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的情况下,迫于应付,所以我们把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到技术和方式上,结果什么都没有改变,越改越糊涂,越改越迷茫。
六、关于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七、关于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几个重要比较(以语文为例)
关于课程性质——大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突破:摆脱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关于课程理念——大纲:没有专门的课程理念论述。标准: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突破:致力于课程内容的革新,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强调从本课程的特点出发实施语文教育;致力于教学方式的革新,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
八、关于我们如何推行课改的问题
1.先要弄清楚一个错误认识:高效课堂不仅仅只是一个教学模式,而是一个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模式只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载体和途径。凡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健康心理,高尚品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能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是高效课堂。
2.高效课堂不仅仅解决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有没有增加,情感又没有得到体验,心智有没有得到培育,能力又没有得到提高。
3.高效课堂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课前、课中、课后一贯的问题。课前老师如何编写导学案、学生如何有效预习自主学习,课后如何巩固延伸。而教师编写导学案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复杂活动,他不仅仅考察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和驾驭能力,更重要的是考察教师的教学思想,教育观、课堂观和学生观。
再来总结一下:
1.在推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注重落实常规工作,更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管老师用什么样的方式、模式上课,都必须始终遵循“关注学生、发展学生、学生参与”这个核心。都始终要把课堂当做师生共同成长的知识交汇场、思想碰撞场和生命发展场。
2.基于这样的认识,推行教学改革的线条、思路和要求等,一切都从简避繁,去妄保真,让课堂回归本真。牢牢抓住并能切身关注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课堂成为学生的知识生成场、情感体验场、思想碰撞场、能力提高场、合作交流场、智慧生发场。
3.教改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要义为:“关注学生,学生参与”八字诀。因为关注才能有效施教,因为参与才能真切体验。
4.课堂教学改革的总方向和总要求是:教师少讲多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充分解放学生、相信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5.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组织、精讲、点拨、释难、帮助、指导”十二个字。
6.课堂教学的四个“坚决反对”:坚决反对教师备课不充分,教学设计站位不高,设计理念不符合课堂教学总方向和总要求;坚决反对教师独占讲台;坚决反对教师该讲的不讲,让课堂变成习题场;坚决反对混乱无序,表面哄闹思维活动不深入的假合作、假讨论、假互动。
7.推行教改这一体系看起来简单易行可操作,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不一定是想象中那样的理想。这里的问题并不在于技术、方法和流程上,而在于领导和教师的思想观念上。领导层思想认识不到位,指挥协调就到位不了。领导层了理论水平不厚实,理念、观念不到位,指导和推进就到位不了。教师层思想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就转变不了。教师自身教学理念形成不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就难以形成。教师没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课堂观,就没有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好的教学。
九、教学改革我们的着力点应该在哪里?
1.抓教师专业化发展,包括各种培训、研讨、互动、交流、评选、课堂研究等等。
2.在实际教学操作和评价上,抓实集体备课、抓实课堂教学、抓实评价导向。
3.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观念更新、方式转变的最大阻力来自落后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用老制度来管理和评价教师,怎么可能让教师生发出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呢?
以上为学习笔记,内容很多,先记录下来,值得每一个教师认真思考。
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