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事,不要做"人"
激發別人的認同感,寫"我們德州人不亂扔垃圾"效果比"不要亂扔垃圾"好,寫"不轉不是中國人"效果也很好。
給別人貼標籤,讓他認為自己屬於那一群體,例如誠實、樂於助人等等。
但是給自己貼標籤就不是好行為,因為人需要不斷進步;況且一旦給自己貼了標籤,發現事情可能和自己想的不一樣,那就有可能認為自己屬於另一群體,例如覺得自己是聰明人,但是考試成績一班班,就覺得自己一輩子就只是個普通人。
需要給自己定義的是不斷行動的人,例如要求自己幫助別人的次數,而不是貼個愛幫助人的標籤。
想改變自己,就透過一些簡單可行的方法開始,就由不斷的成功建立自信和自我暗示。如果訂的目標達不到,反而會往反方向發展,也沒自信。
為什麼你應該想"系統"?
人一般情況下都只考慮一件東西,如一隻筆,一間店鋪。也會把一群人或一格組織,默默地當作一個人,如一隻軍隊,一家公司,一個國家的人民。因此常常把一群人的成敗歸結在一個人身上,例如領導。
但是一群組織,或環境,內部是複雜的系統,它們是相互作用的。考慮事情,要考慮到他們和系統之間的影響,例如生態系統中掠食者對該生態中全部都會有影響。公司要發展,也不可能所有組織齊頭並進,資源分配有輕重。要注意的是系統維持運轉,例如徵富人的稅,提供社會福利,維持社會穩定;而不是單純消滅富人。
修練你的文化自覺
有三樣東西是人家拿不走的,天賦、刻意練習(經驗、學識)、文化。
品味是自己喜歡的東西,文化自覺是知道別人喜歡什麼。
每天花四個小時研究該行業知識內容,廚師研究新菜譜、到其他餐廳試吃,作家看別人文章,網路主播看其他主播如何表演。要以研究心態來學習;只是體驗,隨後就忘掉沒有價值。
唐朝詩人的敏感度
培養對美的感受,人與人交往的越頻繁,重複的工作都給機器做了,人們追求體驗。這時,對美的感受就是重要的能力。
熊逸:李白的"敗筆"和杜甫的"菁英日課"
唐朝學詩是獲得功名的手段。現代的學問如經濟學、法律、數學等也很美,拋棄功利心,不要求學以致用,以欣賞的角度來看,也會獲得一種詩意。
成功公式
成功是社會對你的認可,自己很厲害不代表成功,還要其他人認可才能實現價值。紅色男爵不是技術最好的,但他是最有價值的飛行員,人們需要他的代表的厲害。
有些行業好壞無法量化,例如紅酒、音樂、美術,表現到一定程度之後感覺因人而異,到那程度決定價錢的是別人的認可。
有些行業可以量化,例如球類比賽,多一分就是比較厲害。因此很會推銷自己沒太大作用。
學校對學生的重要性也不多,只要分數差不多,進一流名校和二流,出來後表現相同。前提是要有同樣自信,二流學校學生當初敢申請一流名校,認為自己是菁英;還有家庭條件要說得過去(經濟支持、視野教育等)。
一流學校和二流學校,學生出社會後表現只看絕對實力,這是因為他們在同一社會,如果有人在經濟不發達的國家,那再有實力也沒有用。因此,有實力也要擠進能發展的地方。
金子和金子比,大家都很厲害,比的就是細節,還有運氣,運氣不好就多比幾次。
所以要不斷提升自己實力,要去大城市工作,要有能人推薦,薪水才容易翻番。
進步使人虛心,落後使人驕傲
越是能力差的人越自信,因為他們不知道差距、無法自己評估,覺得自己實力在中上。
而學習的過程就是從很自信,到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在慢慢提升自己的過程。所以買一堆自己不懂的書、想看的書,來提醒自己,還有很多不知道。
哲學家的法寶
丹尼爾.單內特的"直覺泵",訓練腦力的書。
關於道德、情感、人如何自處等問題,還是只能交給哲學。
哲學在訓練思辨方法上很有用。
問答:"網路"和"圈子"的區別
精英在好學校和差學校都會是菁英,在好學校可能成長更快、同儕更多,但在差學校也不會埋沒,起碼他能自學。
學校只能考察一部分特質,並不完全能區分學生好壞。
藝術帶給別人體驗,所以曾經有藝術家把小便斗拿去展覽,還大受歡迎,但模仿就沒意義了。前提是這是一個成名的藝術家,他做的展覽才有人重視。
利益網路不是人情,互相都有利,也互相維持利益。所以頂級藝術家和頂級畫廊、頂級富豪,是同一個網路。
留學生跟教授交往、到實驗室做事,參加做大事的社團,到大公司實習,對履歷有幫助。
一些大公司不見得只用名校生,但名校生可以提高企業名氣,還有名校生搞科研比較強。
有些行業是勝者通吃,這些大多和大眾傳播有關,如果在這些領域,快速成功是關鍵,如果沒成功,那就離開吧,即時止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