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答案也许很不一样,对于儿童青少年期的孩子们,他人特别是“重要他人”的接纳与认可,是帮助他们建立稳定的内在自我非常关键的因素,他们可以从这些重要他人的眼中看到“自己”,从而在内心获得对自我较为确定的认知和评价。
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父母一直吝啬给予这些年龄阶段的孩子们接纳与肯定,或者不自觉投射了很多否定、攻击,那就等同于在不断地打碎与鞭挞他们的内在自我,于是我们可能看到一个个自卑、自我怀疑、总是期待从外界获取认可的成年人。
这类成年人在进入社会后可能自我退缩甚至自我放弃,成为“躲在”人生舞台后的“佛系青年”,也可能不断努力奋进,献身于工作,渴求获得更多的成就、价值,以弥补内心深处的低价值感,他们终其一生也许都在哀悼或者寻求那份未曾从重要他人那里得到过的“认可”。
在这里我们仅探讨对于成年人,也就是一个人格已然成熟的人,如果在日常人际中大部分时候,总是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总想做到最好,一旦没有得到肯定将会体验到内心极大的沮丧与挫败,进而产生自我怀疑与自我攻击,那么这是意味着什么呢?
通常我们所渴望的认可,往往和别人没什么关系,它和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内在形象有关,而这个内在形象是在我们早年和重要他人的互动中逐步形成的,在心理学上对这个内在形象的形成过程有一个概念,叫“投射性认同”,它最早可能发生于母婴阶段,孩子通过妈妈的表情、眼神、语气感受到自己是“好的、值得被爱的”,或者是“坏的、不值得被爱的”,于是这个内在形象的模版建立了,它将重要他人眼中的“自己”接收并认同了进来,在这之后的岁月中根据这个剧本不断重复上演着同样的戏码。
但实际上,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我价值是我们自己给到自己的,那些不幸获得“我是坏的,不值得被爱”剧本的人们,由于各种原因未曾得到过的认可,使得他们有一种本能想要修正这个看上去是失败剧本的动力,于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想要借由他人去获得矫正性的体验,这是我们生而为人所具有的自愈能力,我们不愿意接受曾经的这些经历,渴望填补缺失,这很正常。
这里可能也要区分“总是需要“与”正常需要“之间的差异,正常的需要,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寻求在关系中被看见、被倾听的需要,这种认可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接纳,但如果不论一个人做什么事,处于什么样的情境,都总是需要得到他人的评价才能够获得对自我价值的确认,那才是属于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
当我们极度渴望一个外在他人来认可时,也许内心深处是在表达,为什么我从来不曾得到过那个我最重视的、与我的生命紧密相连的人的接纳与肯定?为什么我怎么做都无法让你们满意?为什么你们看不到我的需要与渴望?
这里头埋藏了很多很多的情绪,我们通过一次又一次这样的行为,这种想要获得更多认可的行为,来代替自己表达被压抑许久的情绪,我们很委屈很难过,那些从未拥有过,并且将可能是永远也无法再拥有的,那些在我们生命早期被体验到的痛苦与焦虑,那些困扰着我们很久很久的困惑与不解,都是我们真实而存在的情绪与情感。
这时候,如果用心理咨询来干预,那么我们会在一个安全、接纳和稳定的心理空间里头,陪伴他们去看到和表达这些情绪,去意识到这些因为太痛苦而被我们回避了的情感,然后轻轻的把它们拿出来,放在自己的手心,去重新与它们连接,去再一次的经验它们,最终让他们得以理解自己的这些情绪,哀悼自己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再拥有的事实,开始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自我“,认识到真正的自由感是我们自己给到自己的,这时候被潜意识推动的强迫性重复就可能被彻底打破了。
一个足够深度的精神分析,常常会经历这么一个毁灭过去自我的过程,从而获得精神意义上的”重生“,当然心理咨询不是唯一的途径,在我们日常人际中,也可以通过亲密关系、亲子关系,通过与我们现在身边的重要他人获得矫正性体验,以实现”重生“与”蜕变“。
那么,祝我们都能够给予自己这样的机会,事实上,选择权永远在我们自己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