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峰的悲剧命运
“对于悲剧来说,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朱光潜先生认为,悲剧的美正是在反抗中显出强烈的生命力。纵观萧峰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史。
在金庸先生笔下,萧峰是一个武功高强,侠义心肠的英雄。这样一个大英雄无疑是受人敬仰的,然而命运却使他失其所有,求而不得,最终天下之大,无处容身,自尽于雁门关外。雁门关外的一场武林阻杀成为萧峰悲剧命运的起点,尚且不明世事的萧峰被汉人收养,虽得以健康长大,却是少有人真心待他,少林方丈多是怜爱他,丐帮帮主更是留下密诏提防他,连养父母对他有的也只是尊敬之情。
长大后的萧峰,在武林中可谓是风采卓然,人中之龙。然而,杏子林中突然有人揭举萧峰不是中原人,而是与汉人有着仇恨的契丹人,这个不知真伪的炸弹使萧峰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的境况。他不明真相,所以也无力反驳,只好留下誓言,然后去寻找真相。在萧峰寻找真相的道路上,他越接近真相,越怀疑自己。他从未怀疑过自己并非汉人。在他成长的路上,身边的人都告诉他契丹人多么残暴恐怖,他早就下定决心,若契丹人再来欺辱汉人,他定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然而造化弄人,他的身体里流着契丹人的血。
随着萧峰更深一步地探索事情的真相,也使他陷入了更大的自我否定之中。萧峰最初本是本着打碎谣言的目的去探索真相,却未曾想过真相是血肉模糊和难以接受的。他的身体里真的留着契丹人的血,这使他从一个人人称颂的大英雄,一下变成了无依无靠的流浪英雄。
萧峰的悲剧命运与他正义的性格分不开,他一直追求正义,却又在追求正义的道路上迷失自我。当萧峰被逼无奈之下,违背了自己离开丐帮所立的“萧某是汉人也好,是契丹人也好,有生之年,绝不伤一条汉人的性命”的誓言时,他的内心无疑是自责和彷徨的。当他得知自己的养父母,授业恩师是被自己的亲生父亲所害,他的正义心理所应当的认为父债便是子债,这使他更加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
如果说家庭悲剧,性格悲剧都是他走向死亡的推手。那么萧峰所处的时代背景就是拉他走入死亡的核心因素。萧峰出生在宋,辽民族矛盾尖锐之际。汉人与辽人互相仇恨,水火不容。当萧峰的身世被揭开后,中原的武林再无他的立身之所。另一方面,它对中原又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使他难以融入契丹人的生活。天大地大,竟然没有一个萧峰的容身之处。即便在雁门关外,他力挽狂澜,解救了辽宋百姓,却也只能成为时局的牺牲品。当他胁迫辽主耶律洪基立下“与我一生之中不许我大辽国义兵一族侵犯大宋边界”的誓言时,耶律洪基是再也不能容忍这个大逆不道的萧峰了。这样顶天立地的萧峰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最终在中原豪杰与辽主耶律洪基面前自刎而亡。
萧峰的一生都在寻找,都在反抗,然而当他找到自己身世的真相时,却发现真相是残酷的,当他向所有的质疑、污蔑所反抗时,却换来了更大的质疑、诬蔑。这就是悲剧的力量,我们为萧峰不断的反抗所吸引,他最后的死亡是对自己悲剧命运的最后反抗,也是悲剧的升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