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发现自己读的小说实在太少,而在书单中仅读过的几本也都快忘光了。此书乃是一张书单加些对书的小评论,推荐的书是数名小说家、两名散文家和一名诗人。
(一)
如果将此书当做书评来读,毫无疑问,你会感到失望。
毛姆在书中并没有长篇大论的去阔谈他所推荐的那些书籍。
正确来说,这本书要谈论的,是阅读的态度,
——阅读应当是一种享受。
这种享受,是发生在“书”与“你”之间,即将书的现实意义回归到读者阅读本身。
异于大学时期《世界文学史纲》这类教科书,将人物代入时代去分析,说着框条理顺的 “《哈姆莱特》着重通过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之类毫无吸引力的语句。
此书的评论简短感性,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直接表达阅读的感受。
如《呼啸山庄》的评论:
“这本书读起来有些棘手,因为谁是都有可能发生暴行,让读者不知所措。然而它充满了热情,非常感人,它有着诗歌般的深沉和力量。...阅读《呼啸山庄》却是生命中一场破碎、绞疼的体验。”
如《忏悔录》:
“他的愁绪是如此温柔,他那叙述天赋是如此不可思议,以至于不管你是多么的心生憎恶,任旧深深地被吸引着。”
或悲悯、或轻蔑、或震撼、或新奇、或充满力量。
可以说,毛姆如果在二十一世纪,肯定是个很棒的广告人。
因为他推荐书籍的方式是直指用户的消费体验,让你被这些感受所吸引,从而为此买单。
(二)
关于书与读者群体的关系上,
毛姆认为,每本书籍,或重或轻的,对于不同读者自身有着属于各自的价值意义。
正如他所说,
“我所希望的,是读者为自己而阅读,为自己找出书中的价值,而不受权威左右。”
“对读者来说,唯有自己对一本书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即便全世界没有人认同你的看法,也全然没有关系,因为你的观点只对你受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鉴赏标准。不论学究们如何评论一本书,即使他们异口同声地大加赞扬,然而弱它不能真正引起你的兴趣,那也是徒然。”
这是他对个体生存经验与审美差异的承认。
在这里,阅读成了一种具有个性的精神活动。
(三)
在各个小篇章里面,我们可以寻到一些细碎的感悟。
比如,在谈论在诗歌与语言时,毛姆这样评价的,
“诗歌,若不能读原文,那还是不读的好,...。对我而言,韵律和节奏是诗歌欣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唯一能完全欣赏的,便是用母语写成的诗歌。”
这类似于,阅读莎士比亚的中文版《十四行诗》,如同歪果仁将中国诗词翻译成英文一般,得其形,失其神。获得了浮于诗词表层的内容,却失去了诗词的精髓——韵律。这是一件很可笑,同时很可惜的一件事。
然而,这本书能引起我往下阅读的兴趣,大抵是因为它无情的拆穿了我某个从不愿意承认的隐秘。
——“之所以看不进小说,要么是因为太过关注自己,以至于对其他任何人的遭遇都提不起兴趣,要么就是缺乏想象力,没有能力驾驭小说中各种人物的悲喜哀愁。”
过于活在自己世界的人,都不善于聆听他人的故事。
一针见血。
(四)
阅读,应有所略。这是毛姆在此书中关于阅读的提示。
我看小说习惯一目十行,领悟一个大概意思。只有对于精彩部分,才会停下来细细琢磨。
阅读之于我,是一场美妙的风景,可走马观花,亦可闲庭散步。一字一符的看,像背负了责任,或像是一项任务,从而使阅读本身失去了某种自由。
更何况在当下这个匆忙的时代,能腾出时间来享受阅读,是一种是奢侈。
也就不要指望和苛责读者一字一句的去读了,这是属于个人的享受,而不是技艺表演,只要能从中获得愉悦,任何形式都不过是虚设。
正如毛姆对阅读的定义,
“它不是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社会经济,更不是政治,
它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为了愉悦而生。”
以上,是我对此书零零散散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