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隐梦尤
《读报纸的人》 是奥地利现象级作家罗伯特谢塔勒的代表作。以二战时期在纳粹黑色恐怖笼罩下的奥地利为背景,讲述的是17岁主人公弗兰茨从一个在母亲庇佑下衣食无忧的少年,因生活境遇改变,快速成长蜕变的故事。它描绘了一个动荡的时代环境,在欲望和生存本能驱使下,每个人都面临考验,有的沉沦了,有的泯灭了,有的升华了,有的随波逐流,有的隐藏在角落谨慎窥探……每个人的灵魂都作出选择。借用反讽,通过多视角呈现动荡社会下的众生百态,良心与欲望的交锋,传达对纳粹极权统治的憎恶,对犹太人所处不公待遇的同情。
《读报纸的人》是我目前为止用时最少读完的一本书,读的过程中,没有特别跌宕起伏的惊心动魄,虽然写得是人物的命运,却在像跟自己内心对话,在心理学和精神层面深层触碰,值得推荐。
故事主线很明朗,对主人公弗兰茨的心路历程刻画的代入感很强,有很多他独处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对性爱、对自我本我的挣扎和反思。他从一个在乡下区别于同龄孩子,因不需要做苦工而有着白白净净像女孩的手,到孤身一人踏上火车来到陌生的城市,投奔陌生的人开始卖报生活;从不知爱情为何滋味,因身体欲望坠入情网,痛苦彷徨无措,到认清性欲与爱情“不确定那是不是爱情了”;从一个终日游荡乡野缺少耐心的少年,到跟随卖报翁静心看枯燥的报纸,并听从犹太人建议,反省自我,寻找不让自己灵魂沉沦彷徨的解决办法;从遇到困惑和麻烦就会发牢骚,胆小逃避,到在卖报翁被纳粹迫害后,独立支撑起报亭,弗兰茨一步一步面对着生活带给他的难题,思考生活,不曾退却。就像他给他母亲的信中写到“我不知道我将要去哪里,但会继续前行,我必须向前看,请为我骄傲吧妈妈”。甚至,面对那个导致卖报翁被迫害的屠夫邻居,他有勇气狠狠的抽了他一巴掌。小说沉重又充满希望的讲述着一个灵魂的成长,告诉我们生活不是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和那些叫嚣的纳粹手段比起来,越沉默,越坚强。
同时,几条附线人物配合也相得益彰,首先卖报翁,也就是那个读报纸的人。我觉得他是壮烈的,他沉默,没有反抗的能力,却是最愤怒最活得明白的小人物,他是作者意图褒扬的暗线,他的存在时刻提醒我们:报纸不可信,提醒我们如果人生是一张报纸,谁又能读懂真相?
再有,另外的主要人物,心理学家教授弗洛伊德,这是小说设计高明的地方,它选用了那个时代真实存在的人物,有名的精神分析专家。弗洛伊德,代表了被纳粹排挤的犹太人,也象征着活得明白的部分文化人。他给主人公带来了启蒙性精神指引。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不是去了解我们的路,“我们只有拥有足够的勇气,或毅力,或愚蠢,或最好是将这些全部混在一起之后,我们才能在某些地方留下自己的足迹”。
最后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是出场不多的主人公的母亲。母子在乡下相依为命,她凭借姿色傍上了当地的富翁,母子衣食无忧,直到富翁在一次下雨天游泳被劈死。而弗兰茨很可能也是当年她和卖报翁的私生子。虽然形象是一个不太检点的形象,但读完整本书,我更能理解她,为了给儿子好的生活,她做出的是一个母亲的选择。而且这位母亲教子有方,懂得适时指引儿子独立思考,“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责任,尤其是对于自己的良心”,“伤心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说不定树木也会,或许,只有石头才不会伤心,它们躺在那里什么都不需要做,但谁又愿意活的像块石头呢?”在多次和主人公的信件往来中,这位母亲无时无刻不彰显智慧。
卖报翁被迫害,教授弗洛伊德被迫远走他乡,弗兰茨誓死反抗命运,更多的人选择观望或沉沦。正如主人公感叹,“这是一个奇怪的时代,又或者每个时代都如此荒诞,只是我没有发现而已,”是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荒诞,每个时代也都有每个时代下参差不齐的众生相,生活从来都不容易,我们的情感在社会欲望里激荡沉浮,是选择,也是修行。
生活像一双不知疲惫的眼睛,看着我们一次次离别和一点点成长。现在的时代没有小说里的战争背景,却有着比小说里更容易让人迷失的复杂。在欲望的大浪淘沙里,我们也许不知道将身往何处,但用力托起良心和真爱,总不会错。如弗洛伊德所说,“我们不是在寻找答案,而是要去经历,我们在几乎永恒的人生昏暗中四处摸索,只有足够幸运的人,才能偶尔看见一盏小灯燃气的光明。”那个幸运的人,是托起良心,充满勇气和真实的。
“有时候,必须要离开,有时候,必须要留下,这就是生活”。但,什么时候需要离开,什么时候需要留下,那需要我们潜心修行的智慧。
愿你我是那个幸运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