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杨杰老师讲述关于“抵达意愿的巅峰”的内容有以下的收获:
让孩子沉浸在完整的体验中。
所谓完整的体验,是要最大限度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他自由地去感受,让他充分体验到满足感,让这种美好的感觉成为孩子内在动力的引擎,永远心存渴望。
现实是遇到任何事,都是家长效率优先孩子体验。而孩子美好的感觉来不及展开,就被父母切断了。父母最大限度尊重孩子的意愿不等于绝对的尊重。孩子独特而美好的感受是非常珍贵的。家长在讲效率的同时,要给孩子的感觉留出时间,允许孩子因为有趣而在某些事情 上短暂停留。
如果一个孩子的美好体验是残缺不全的,会怎样?这就好比是种树,经过漫长等待,收获果实,却不能让孩子享受美味,孩子体会不到丰收的喜悦,没有这种美好感觉的召唤,孩子就没有了种树的动力和意愿。
让兴趣形成自循环。
持续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无论热爱什么,在最初的兴奋感之后,都会遇到枯燥和挑战,这很像途中经过沼泽地带,能否穿越过去,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抵达意愿的巅峰。从生活的经验来看,一时的兴趣不稀奇,大部分人在遭遇到枯燥和挑战的时候,很容易无功而返。这个时候的孩子需要父母的鼓励和支持的。否则孩子只会从一个兴趣跳跃到另外一个兴趣,最终没有形成兴趣的自循环。
家长应该着力的地方,是当孩子遭遇枯燥和挑战的时候,能引导孩子深入进去,并且坚持下去,这中间需要家长制定可执行的落地方案。只有方案连贯地执行,才能持续地进步。
穿越过程中,还需要持续地制兴奋感,也就是能自嗨。所谓的自嗨就是能转化负面的感觉,能放大积极的感觉,有没有外界的刺激的情况下,能直接把自己调整到一个非常兴奋的状态。
看见事物最打动人心的内核。
家长在兴趣上的缺乏,局限了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孩子觉得有趣,家长总能挖出来无趣的一面。避免扼杀孩子的兴趣家长需要跳出对世界固有的看法,以各种兴趣为起点,进行反向思考,看见事物最打动人心的内核.
任何一个兴趣爱好,我们都可以站在爱好者本人的角度,看看是什么样的内容和感受,让他们如痴如醉,看见了这个打动人心的内核,去们就会对孩子兴趣敏感,也许我们无法与孩子同频,拥有相同的兴趣,但我们可以尊重他们的兴趣,理解他们的热情,成全他们的选择和行动。
收集成就成感。
做一件事外在的回报就是报酬、赞赏,内在的回报就是成就感。如果我们想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让孩子自我驱动,就需要重视收集成就感的工作。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理想的做事状态,一直伴随着成就感的收集,时刻给自己正向反馈。当孩子本能收集成就感,就要给他留出空间和时间。家长作为一个倾听者,给孩子正向的呼应,这个过程特别有价值。相当于孩子停靠在加油站,加满油,孩子才能一路疾驰而去。
反思:
纵观现在的社会,忙碌的人们,都在和时间赛跑,能够做到充分接纳孩子,允许孩子尝试本身也是考验家长耐力的时候。当孩子想要自己动手的时候,我们会嫌她慢,马上代劳,当孩子努力学习穿鞋、穿衣的时候,我们都为了时间打断了孩子的动力机会,亲自代劳。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实际就是被剥夺了动手的能力,也缺少了沉浸在完整的体验过程中。孩子为了和父母的抗争,想要自己动手,经常会被父母责骂甚至贴上不听话的标签。允许孩子多去体验一些完美的感觉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引擎。
比如孩子洗澡,有些爸妈可以在洗澡的时候会很着急,洗好了就让孩子起来穿衣。但是孩子还想玩水,在这过程中,家长慢十来分钟,让孩子充分体验这种完美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愉悦感会让孩子记得洗澡是一件开心的事,那么下一次洗澡的时候,想到又可以在水里玩孩子就会很乐意配合。
如果妈妈这个不允许,那不准,实际也是让孩子失去体验完整感觉的机会。这个还是需要父母提高意识的。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允许自己慢下来,看到孩子,让孩子有机会得到更多完整的体验。
因为我看到大妞用画画作为一种语言的表达,可以释放压力,也可以在兴趣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感,看到了这个内核,我才能更理解和支持大妞坚持画画。让大妞的兴趣形成了一种自循环。
大妞的画画兴趣能坚持这么久,最重要的也就是一种持续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做的就是收集孩子的成就感,把孩子的画画整理画册,收集起来,喜欢晒朋友圈,让朋友们都来点赞,甚至时不时会把大妞的一些作品挂在墙上。
我的这些行为就是一个正向的呼应,让孩子感受被支持被欣赏。也会帮大妞在图书馆借一下画册给她参考,帮她找到更优秀的老师,这些都让孩子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愿意一直坚持下去。
前几天填志愿的时候,爸爸问她:"如果考不上高中,选读中专,你要选什么职业?"大妞看着五花八门的专业,最后悄悄地告诉我,“我会选建筑设计,这个行业以后赚钱。”孩子已经有了对未来择业的一些看法。最后填写的时候她多选了一个音乐的专业。毕竟她学过画画、钢琴,有底子,在选专业的时候可以依据的自己这些兴趣爱好来选择,也是多了一种优势。
相信家长做到让孩子有"抵达意愿的巅峰",就是让孩子的感觉越来越好,好的感觉会孩子持续不断地越学越好,这个过程说难也不难,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有过强的功利心,接纳孩子,慢一点也没有关系,让孩子在一点一滴地体验中得到更大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