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 | 《洋葱阅读法》

读书笔记 | 《洋葱阅读法》

作者: 康康2022 | 来源:发表于2023-06-05 16:42 被阅读0次

原文:

阅读就是在可以利用的时间里,以你自己能理解的程度去学习。阅读实际上是以你为中心的、很自由的一件事。

阅读的幸福不是读了很多书,也不是读书速度有多快,而是把原来不懂的东西搞懂,原本纠结和迷惑的问题变得豁然开朗。这就是阅读幸福,要获得这种幸福,必须去理解所读的内容。

读后感:

这本书一开始,作者就亮出了他对阅读的定义——“阅读就是在可以利用的时间里,以你自己能理解的程度去学习。”。这句话浓缩一下,就是“阅读是学习”,什么的学习呢?一定的时间里,你能理解的范围内学习。这里面隐藏着两层意思,一是读书是私人的兴趣,你能理解到多少算多少;二是读书与时间有关,书可以一天一本快速阅读,也可以深究,读一辈子。我觉得,这个阅读的定义是针对很多人对于阅读的恐惧和困惑而阐发的,非常贴近现实。

的确,很多人的阅读不是卡在方法和技巧上,而是对待书、对待自己的态度。很多时候我们读书是以书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被牵着鼻子跑。

都说“书是伟大的”,但再伟大的书也是人写的,只要是人写的,就既有优点也有局限;再伟大的书,最终也是给人看的。所以,不用把书看得那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也不必把阅读看成是一件使命必达的任务,把自己搞得很悲壮。

正如作者所说,阅读应该是一件自由和幸福的事。看不懂怎么办?看不懂就看更简单一些的;没兴趣怎么办?没兴趣就去找你有兴趣的书来看;记不住怎么办?首先我想问你为什么要记住?然后,我们再找能让自己记住的办法,但是你要知道你记不住看了忘,别人也是一样的。

总之,不要焦虑。


原文:

阅读只是想获得书的内容,那可能就是小朋友的视角;如果想运用书里得来的知识,那可能是家长的视角;如果是一个写作者,就想知道某本书是如何写出来的,为什么能畅销,自己的差距在哪里。

读后感:

三种不同层次的阅读。有的人停留在书本的知识层面;有的人学到就去用,将书本知识转为自己的能力;有些人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他的这番思量,最终让他成一个读者变成一个作者。


原文:

阅读一直要关注自己的感受,感受可以分为几种:“咦、哈、嗯”。“咦?”指的是某个知识好像有点难,不太明白。“哈!“的意思是让我们茅塞顿开,质量非常高的内容。”嗯!“指的是某个有道理的内容,值得我们继续深入了解一下。

读后感:

我们的阅读是带着情绪的,有时候心生怀疑,有时候不禁拍案叫绝,有时候则若有所思。作者用三个象声词就将它们总结出来并区分开来,既形象又一目了然。我很佩服作者这一点——知识整理、归纳、融合的能力。


原文:

人、读物、输出,这是构成阅读最核心也是最基础的要素。

在想真正地开始读一本书,一定要明白自己的阅读动机并发现兴趣点,也就是说,你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没有动机,也不感兴趣,就强迫自己去读,是根本读不进去的。

我们不妨做一些加法,尝试在读书时加入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你可以找这本书的音频来听,或者找一些带有插画和图片的版本等,通过这些方式把原来让你觉得很枯燥的东西变得有意思。

读后感: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

在阅读的各个要素中,除了人和书,还必须有输出,这是我从前忽略的,那时候的我,只想着读多点,读快点,不知道还需要用一定的方式将阅读的成果保留、巩固起来,因而,一边读一边忘,看起来很勤奋,实则效率不高。

至于“读书做加法”,我已经亲身验证过,我不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是自己摸索总结出来的。我读《论语》是由一本漫画书开始,以前我对于这些之乎者也不感冒,觉得是古董,天然散发着一种腐朽之气。然而,漫画书别具一格的讲述方法,我让觉得“中国哲学看起来还挺有意思嘛”。在《论语》的过程中,我在XMLA上找音频来听,在B站找春秋战国的历史视频来看,渐渐地迷上了《论语》。

可见,阅读真的是需要学习,如果在2022年11月我买到《洋葱阅读法》这本书时,我就能好好学习,那么我可以少走弯路。


原文:

我们的大脑喜欢简洁,讨厌复杂;喜欢结构清晰的东西,讨厌碎片化杂乱无章的东西;喜欢图像,讨厌文字。

我们通过书上的文字、符号,得到了一些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就变成了短时记忆,暂存在我们的大脑里。我们需要反复地提取和存储,才能把这些短时记忆变成长期记忆。通过分享、写卡片、写笔记、再读一遍等反复处理信息的方式,才能把这些内容变成长期记忆。

我在阅读的时候会提炼重点,之后会加入一些个人的观点,然后再去重构一遍内容。经过三遍处理,这些内容在我的头脑里就深深扎根了。

想要记住一个东西最好的方法是反复练习。当你知道了某个概念之后,多次运用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分享没有标准。分享是一个验证的过程。如果想知道自己到底知道多少,看没看明白,就试着把读到的内容分享出去,在教会别人的同时验证并巩固自己的方法。

读后感:

摘选的这一大段都是如何记住书本内容。不是很多困惑读书记不住吗?作者从大脑的运行原理告诉我们,遗忘是必然的,但是要想做到记住,牢牢地记住,也是有方法的,方法总结为两个字——重复,不断地重复,直到它在你的思想里生根发芽,直到它成为你的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再也不能分割。多读几遍是重复,写读书笔记、做读书分享这些都是重复。这一点,我深以为然。这也引申出一个结论,一本好书,如果你只读一遍,是一种极大浪费。


原文:

碎片阅读的核心是概念。我们只需要学习一些概念,然后将它们组合就可以了。

了解事物真正含义的秘密取决于如何将其与我们所了解的其他事物相联系。通过联系,你可将想法内化于心,从各种角度看问题,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才是思考的真谛。充分掌握了核心的知识体系之后,我们就可以随时更新自己的案例,当我们有了足够多的概念库之后,就可以随意地进行组合。

你看不到就会忘掉它,你看不到就用不到。我们做笔记不单是为了记住,更多的是为了理解和应用。

读后感:

如果,你要我提取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洋葱阅读法》这本书,我会选“概念”这个词。作者口头的“概念”,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点,如果知识体系是一张蜘蛛网,那么知识点就是蜘蛛网上的各个联结点,它们各自有自己的定义,又彼此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要想掌握某个领域的知识,你首先得弄清楚这些知识的含义。

作者的这个观点,并不新鲜,很多谈阅读的书籍里都会涉及到这块,但他用他的方式来解释这个道理时,也还好,并没有让我感到厌烦。


原文:

只有站在知识的源头,分享给别人的东西才是最新的,越靠近源头越能吸引人,也就是信息的不对称。一旦你掌握的信息多于别人,就意味着别人愿意为我们的知识买单。

读后感:

有句话不知道是谁说的,反正大意是说人与人的区别实际上是思想的区别。从孔子所在的时候,到现在的网络时代,这个规律依然没有被打破,掌握源头知识,掌握更多信息来源,拥有着他们知识产品的定价权。


原文:

所有方法和工具都是你大脑的磨刀石,会让你的大脑变得“锋利”,但是很抱歉,你不可能拿着磨刀石去切菜。阅读需要你有好奇心,也需要你有行动力。

读后感:

再好的方法,最后都落实到行动当中去;再好的书,你得有一颗好奇想要了解、深究的心才行。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说心是一切的关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 | 《洋葱阅读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cw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