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脾胃疾病,除了上次提到的腹泻、便秘,还有常见的小儿厌食、疳证、腹痛、呕吐等。接下来的文中,让我们一起来整理下相关内容。
从前面几课的整理来看,辩证对于推拿非常关键,辩证对了,那么所对应的穴位就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的操作也是大同小异的。而辩证关键在于辩虚实、外邪or内因、外邪种类、阴阳相对等。
我们现在的课程中可以对辩证了解一二,但真正的辩证还是那句老话:交给专业人士,我们图个能听明白。随后的整理中,我会对重要的穴位做再三的强调和重复,以加深印象,紧急情况下可进行初步的定性和操作。
小儿厌食一、小儿厌食
(一)鉴别诊断
与疳积鉴别,疳积病程更长,影响到发育,身高体重多不达标,兼腹胀。疳积为慢性营养不良综合征,厌食可为其主要症状之一。
(二)治法
虚证宜健脾助运,实证宜消积导滞。实证还应辨明积滞有形还是无形,分别辅以消食、通便、化痰、行气等方法。
如之前所说,虚证常为长期持续的症状,实证常为短期、临时症状。虚实不同,处方不同。
(三)基本方
方1
补脾经(1-2min)
点揉足三里(1-2min)
捏脊(3-6遍)
方2
掐揉四横纹
运板门
运内八卦(1-2min)
清胃经、清大肠(各1-2min)
(四)辩证加减
1.食滞胃脘
症状:有伤食史,食量突然减少,兼嗳气泛恶,口,脘腹饱胀,或脘腹疼痛拒按,夜卧不安,大便如败卵,舌苔白腻,脉满,指纹滞。
所以从症状看,多为实证。治宜化积消食。
处方:1)基本方重点:方2为主,方1为辅;2)加:掐揉小横纹5~10遍,向下振中脘1min,点脾腧、胃腧各10次,揉天枢1min。
2.脾胃气虚(阳虚)
症状:长期不思进食,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神疲,便溏,或完谷不化,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指纹淡为特征。
治宜补脾益气。
处方:1)基本方重点:方1为主,方2为辅;2)添加:揉脾腧、胃腧各1min,推上三关、揉外劳宫、揉关元各1min,摩、揉、振、按神阙共3min,推上七节骨令热。
3.胃阴不足(阴虚)
症状:口燥咽干,好动,多饮,皮肤干燥,大便干,小便短少,烦躁,夜卧不安,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指纹浮红。
治宜益胃滋阴。
处方:1)基本方重点:方1、方2并重;2)添加:揉内劳宫、清天河水、揉二马各1~2min,分手阴阳1min,推下七节骨令热,掐承浆与廉泉10次。
4.肝气泛胃
症状:闷闷不乐,拒食,进食量随情志影响,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苔薄,脉弦,指纹滞。
前面有说过,肝克胃,所以有肝气犯胃之说。肝气旺还会导致胁肋疼痛,故处方中有搓摩胁肋的操作。
治宜疏肝和胃。
处方:1)基本方重点:方2为主,方1为辅,重点分推腹阴阳,揉腹与摩腹;2)添加:清肝经1~2min,搓摩胁肋5~10遍,下推膻中1~2min,横擦肝腧令热。
二、疳证
现在科学喂养居多,疳证一般很少见。
(一)鉴别诊断
1.厌食
疳证是独立疾病,厌食多为典型症状。厌食以食欲不振、拒食、挑食为特征,病程较疳证短,体重可无变化,营养可正常。厌食影响发育,则转为疳证。
2.五迟五软五硬
五迟五软和五硬是发育障碍的不同表吸纳。多为肾虚所致,常生俱来。临床已全身发育迟缓(五迟)、或萎软无力(五软)、或肌张力高(五硬)为特征,可伴有营养不足。而疳证以脾胃病变为主,以 慢性营养不良为特征。
(二)治法
疳证的治疗在于补益脾胃与化积导滞,二者常常同时运用。临床应根据疳证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法。疳气以调和脾胃气机为主,疳积以消导为主,或消补兼施。干疳以补益为主,后期影响五脏须随证治之。
(三)基本方
补脾经、清胃经
掐揉四横纹与板门
推上三关与下六腑
腹部操作
脊背与腰骶操作 捏脊(3~20遍)
点揉足三里(3~5min)
(四)辩证加减
1.疳气
症状:心下痞满,形体瘦,少神,面少泽,食欲不振,或食多易饥,急躁,苔腻脉濡,指纹滞
治宜理气中和。
处方:1)基本方;2)添加:运土入水、运水入土各1min,运内、外八卦各1min,推上和推下七节骨各1min;揉脾腧、胃腧各2min。
2.疳积
症状:脘腹胀大,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进食极少,或善食易饥、大便排虫,或揉眉挖鼻,吮指磨牙,异食,舌质淡,苔腻,脉濡或滑,指纹紫滞。
治宜化积导滞与补益脾胃并重。
处方:1)基本方重点:操作腹部和背脊;2)添加:掐揉小横纹5~10遍,揉脾腧、胃腧各2min,点揉二人上马1min,拿肚角1~3次。
3.干疳
症状:极度消瘦,批复干燥、老人貌,精神萎靡,啼哭无力,饮水多,便干结,或见肢体浮肿,或见紫癜、鼻衄、齿衄等,舌淡或光红少津,脉细数,指纹淡。
治宜补益气血。
处方:1)基本方重点:补脾经,捏脊,上三关配下六腑;2)添加:补肾经,揉二马各1~2min,揉脾腧、肾俞各1min,叩、擦八髎令热,拿百虫10次,推箕门、摩涌泉各1min。
呕吐三、呕吐
(一)鉴别诊断
需与咳嗽伴呕吐相鉴别。小儿咳嗽一定有痰,小儿不会吐痰,故小儿咳嗽时常通过呕吐排痰。咳嗽呕吐是咳嗽在前,或与呕吐同时发生,多吐出痰涎,吐后咳嗽减轻,而呕吐独立发生。
(二)治法
和胃降逆止吐为呕吐的基本治法,在此基础上,确定其病因。外邪宜发散,气郁宜疏理,脾胃虚弱宜温补,痰湿与食积宜消导。
(三)基本方
清胃经(1~3min)
运内八卦(1~2min)
横纹推向板门(2min)
胃脘部操作(分推腹阴阳20次,从剑突向下推抹至肚脐20次,中指或拇指轻揉中脘3min,顺时针摩腹3~5min)
搓摩胁肋(5~10遍)
(四)辩证加减
1.积滞吐(包括伤食吐和肝胃不和吐)
症状:呕吐酸水或苦水,吐后得舒,不思乳食,脘腹胀满,胁肋胀痛,苔厚腻,脉滑或弦,指纹紫滞。
治宜消食化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处方:1)宜先催吐,后用基本方;2)添加:掐揉四横纹,分推腹阴阳1~3min。
2.胃虚吐
症状:多见于早产或发育迟缓儿。呕吐反复发生,病程长,饮食少有不慎即呕吐,呕吐物清稀,面白神倦,四肢欠温,腹痛隐隐,得温则舒,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迟无力,指纹淡。
治宜补益脾胃,温中散寒,降逆止吐。
处方:1)基础方;2)添加:点揉足三里、摩脐各3~5min,捏脊6遍。
3.畏寒吐
症状:有饮冷受凉史,以突然呕吐,呕吐物冷清,胃脘冷痛,喜热熨,或伴有喷嚏流涕,舌淡,苔白,脉紧或沉迟,指纹浮红。
治宜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处方:1)基本方重点:胃脘部操作;2)添加:横擦胃腧令热,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掐揉二扇门各1~3min,捏脊3~6遍。
4.胃热吐
症状:食入即吐,呕吐喷射状,呕吐物色如胆汁,心烦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唇红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宜清热泻火,和胃降逆。
处方:1)基本方;2)添加:清天河水、退六腑各3~5min,清大肠、小肠各1~2min,下推天柱骨与推下七节骨令热。
5.惊吐
症状:受惊后呕吐暴作,频吐清涎,神态紧张,睡卧不安,山根青,舌青紫,脉促,指纹青。
治宜镇惊止呕。
处方:1)基本方;2)分推手阴阳、捣小天心各1~2min,推膻中各1~2min,掐揉五指节3~5遍,掐揉左右端正10次。
脘腹疼痛四、脘腹疼痛
(一)鉴别诊断
急腹症多为剧烈脘腹疼痛,伴局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1)阑尾炎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2)胆道蛔虫右上腹墨菲点压痛及肌紧张;3)胰腺炎左上腹压痛。
如腹胀、肠型或肿物,明显呕吐,大便不通、肠鸣音亢进者,多为嵌顿疝、粘连性肠梗阻、蛔虫肠梗阻及肠套叠等。
若腹痛持续,全腹压痛、肌紧张、腹胀、肠鸣音消失,多为腹膜炎。
实证多为急性腹痛,常拒按;虚证延绵时间长,常喜按。
(二)治法
通则不痛为腹痛的基本治法。推拿具有机械力学特征,具有通导之性,止痛作用明显。
(三)基本方
按揉一窝风与内关(各1~3min)
胆囊穴处置(寻找足三里与阳陵泉之间的压痛点,按揉1~3min)
腹部操作(分推腹阴阳20~30次;顺时针与逆时针交替摩腹各1~3mmin;找准脘腹压痛点,点揉1~3min;拿肚角左右各1~2次)
腰背部操作(掌揉脊柱两侧1~3min,逐椎点揉脊柱正中线及膀胱经第一侧线,寻找异样点或压痛点;点揉压痛点1~3min)
(四)辩证加减
1.寒痛
症状:突然腹痛,或阵性发作,喜热熨,哭闹,面青,唇紫暗,手足冷,小便清,舌黯,苔白滑,指纹紫滞。
处方:1)基本方重点:按一窝风和拿肚角;2)添加:横擦胃腧令热,推上三关、揉外劳宫1~3min;
2.积滞痛
症状:脘腹胀痛,拒按,不思乳食,伴呕吐、腹泻,腹痛欲便,便后痛减,烦躁啼哭,夜卧不安,舌苔白厚,脉滑,指纹滞。
处方:1)基本方重点:操作腹部;2)添加:揉板门1~3min,掐揉四横纹5~10遍。
3.蛔虫痛
症状:脐周疼痛,痛无定时,时作时止,痛时腹部硬结,时聚时散,散时不痛,患儿嬉戏如常,平时面黄肌瘦,或面斑,流涎,喜食异物,大便下虫,舌暗,脉促,指纹滞。
处方:1)基本方重点:操作胆囊穴;2)添加:揉肝腧、胆腧、阙阴腧、天枢、神阙各1~3min;3)虫积部位操作见腹部压痛点。
4.虚证腹痛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温喜按,神疲倦怠,面白少华,手足欠温,乳食减少,大便稀溏,唇舌淡白、苔白,脉细,指纹色淡。
处方:1)基本方;2)添加:补脾经、揉外劳、推上三关各1~3min,横擦胃腧令热。
至此,已将常见脾胃疾病的推拿方法整理完成了。因为间隔时间长,如果对穴位及操作不熟悉的,还请大家移步至《小儿推拿》(1-7)复习下相关知识~~感谢大家的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