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自网络
文|凡古一往
“在热情的激昂中,灵魂的火焰才有足够的力量把造成天才的各种材料熔冶于一炉。”
初读《红与黑》,是高中时代。在那个明应该摒弃一切杂念专心问学的时期,倒是比平时读了不少“闲书”,而司汤达的《红与黑》是我最珍爱的一本。
上中学时常看一些玄幻小说,这些系列初看津津有味,之后便味同嚼蜡,无非是天赋异禀,但童年时运不齐,家门不幸或受人侮辱,隐忍期间忽有奇遇,实力大涨,举世无双,而后报昔日之仇,以快人心。
初看《红与黑》,于连少年时期的遭遇竟让我觉得有些熟悉:
主角:于连
特点:喜爱读书,且记忆力超群
家庭环境:父亲是木匠,有两个膀大腰圆的哥哥,因为身体羸弱,不能增加家里的营收而被父亲和哥哥厌恶、虐待
奇遇:受市长赏识,聘为家庭教师,收入可观
或许按着玄幻小说的路子,于连就此飞黄腾达,以德报怨善待父亲和哥哥,成为一代学者。
但这样无疑是粗浅乏味的。
那是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一个出身决定未来的时代,整个1830年的法国,那个波旁王朝复辟后的丧失了活力的时代。
读来令人感到无限的悲哀:
悲哀那个荒谬的物欲时代,悲哀我们并不比200年前先进得多的如今的时代。
青年时期读《红与黑》很有代入感,因为书中的于连出身卑微,却很有雄心壮志,梦想冲破等级森严的社会,成为上流成功人士。
在于连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读的罗新璋老师的译本,这一段描绘印象深刻:
于连挺立在峭崖上,仰望晴空:八月骄阳,光照四极。
岩下的田野里,传出悠长的蝉声;蝉鸣一停,周围一片寂静。
脚下方圆八十里的乡野,尽在望中。
雄鹰不时从他头顶上的绝壁间飞掠而出,在长空悄然盘旋,画出道道圆圈。
于连的眼睛,不由自主跟着鸷鹰转。
稳健而有力的搏击,令人震慑,他渴慕这种力量,渴慕这种孤高。
但于连为了野心,不仅靠着天赋和才智,还用了作假、欺骗种种不光彩的手段,他不择手段想要飞黄腾达,不禁让我在带入的同时又思索:
倘若我是于连,遇到瑞那夫人的检举,我能不能抑制心头之怒,遇到德·拉穆尔小姐和瑞那夫人的矛盾之爱,我又如何正确选择。
以审慎的角度去思考,于连所做的一系列抉择大多是偏激的,充斥着个人理想主义色彩,但这样的选择又无比真实,谁能在青年时期拥有成年的心性和城府呢。
于连·索雷尔,天资聪颖,出身卑微,渴望上位,不择手段,功名将就,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法庭一线生机,以自杀式陈词,亲手断绝,只为此生,与贵族为敌,不甘人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跨越时间空间虚拟现实的两位,在我心里达成了共鸣。
司汤达评价于连终究是“一颗好苗子”,“他不曾像大多数人那样从温和走向狡猾,年龄反而给了他易受感动的仁爱之心,那种过分的狐疑也会得到疗治”。虽然于连为了生存抹上了粉饰戴上了面具,但不是每个人洗净铅华都如于连般纯净自然。
前天是五四青年节,贪图玩乐我没能对青年节的意义做一些感悟,这次借着于连带给我的青年热血的回忆,我想重拾对未来的热忱,做一些心态和行为习惯上的改变,更加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敢于鼓起勇气迎接挑战。
想起在B站《后浪》评论区看到的一则热评:
《后浪》的确像大家说的那样,脱离了当代青年的生活现实。
但是看完视频后我相信每个人心中留下的不是那些精致的生活体验、羡煞旁人的道具,而是青年人的朝气蓬勃,敢于挑战,敢于尝试的气质,以及为了祖国,挥洒青春热血的豪迈。
回想起来,视频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满溢的对青年一代的期望。
虽然有人笑侃自己不配做后浪,最多算是地下水,但我相信你也许只是忘了:
地下水,也曾经是后浪。
只是为了大地的血脉,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汇入土壤,不见天日。
相信有朝一日,或今天或明年,或悲伤或欣慰,
年少轻狂,会在你心里,涅槃重生;江山社稷,定不负,有心人。
-End-
作者:凡古一往 95后普通大学生
梦想成为一个真实、多面、有温度的互联网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