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孩子说过这句话,你再不捡起来,妈妈就要生气了!你再不走,妈妈就要生气了!你再调皮,妈妈就要生气了!
很多不到3岁的孩子,用这个方式时,会有2种反应,一是从了,就顺应家长了;二是觉得好玩儿有趣,更不听家长的了~
一,如果孩子从了,家长可能会觉得此方法有效,会接着用。
二,如果孩子不听,家长可能觉得力度不够,会变本加厉。或者孩子会变得赖皮,或者孩子承受更大的情绪压迫~
但是,无论如何,用情绪压迫孩子的方式在孩子3岁以后也会渐渐失效,因为孩子会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单纯因为怕家长就去做一些事情。
我们在说“你再不***,妈妈就要生气了”这样的句式时,其实是利用了孩子担心和害怕我们生气的心理,让孩子惧怕或者迫于压力而去做他本来可能并不愿意做的事情。孩子去做这件事,并没有从心里认可,这件事是需要做的,是好的,是应该做的;而只是因为,如果不做这个事情,妈妈会生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其实想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能力,让孩子愿意做或者愿意为自己负责,而不是单纯在那一刻把那件事情做了而已~所以,用情绪去给孩子压力,逼迫孩子完成某个动作或者事情,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如果我们想清楚这个点,我们就不会想着要把当前的事情解决了,而是要考虑,如何让孩子长久的,或者说逐步的可以自己来做一件事。就拿收拾玩具来说吧。很多家长在孩子2岁左右,会非常头疼收拾玩具的事情。孩子总是玩儿玩具,然后撒一地,然后又转向下一个玩具~很多家长用各种方法,威逼利诱,孩子还是不太愿意收拾~我想说,2岁多的孩子,规则感还没有那么强,所有的孩子的规则感建立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要一引导,孩子就听,那是不可能的,那是机器人!所以,我们要做好心理预期,孩子的规则感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会波浪形的起伏,然后,最终有一个相对比较好的规则感。所以,我们在孩子把玩具扔的到处都是的时候,我们给孩子的规则是,我们玩儿了一种玩具后,要收好了再玩儿下一个。于是,孩子不玩儿了,想玩儿下一个时,我们先跟孩子确认,你还玩儿吗?不玩儿了!好,我们一起收起来!但是这个时候,孩子不会马上就听我们的,或者有可能收几个就跑了,想去玩儿其他的。这时,家长要做的事情是,只要孩子还没开始去玩儿下一个玩具,我们就心情很好的收拾玩具,还可以配合歌曲(clean up~),孩子愿意一起来收拾,我们就描述他们在做的事情,妈妈看到你一次捡了3个积木一起放进盒子里;妈妈看到你两只手都抓起玩具,轻轻的放进盒子了;妈妈看到积木从地上变到盒子里了等等,去鼓励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在我们收拾的过程中,去尝试玩儿其他的玩具,这时,我们就要去干预他的行为,告诉他,现在还不行,玩具还没有收完。(但是我们说话时,需要心平气和,不是那种讽刺的话说,你看你自己不收的,而是一种可惜的心情,告诉他,我们还没有收拾好,再等等)孩子 此时可能会不高兴,哭,闹等。我们都需要先等孩子平静下来,等他不继续了,在旁边看也好,一起收也好,继续进行就好了~
如果我们坚持以这样的方式带领孩子收拾玩具,到孩子3,4岁的时候,他们对于玩儿了一个玩具,需要收好再玩儿下一个就有清晰的认知,也会大部分时间都无障碍的遵守了~
用情绪控制孩子的时候,不会让孩子理解事情本身是什么样的,规则如何,家长用情绪控制孩子,孩子很快也会学会用情绪控制家长~
比如,在孩子想要玩具或者零食时,用撒泼打诨的方式寻求;在不想睡觉的时候,也表示生气伤心等。孩子见样学样,遇到事情时,不会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只想着,用情绪去压倒对方或者逼迫对方。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相信家长都不提倡,既然不想孩子变成这样,我们就要从自己做起~
很多家长在看待孩子的问题时,会比较清醒,看到孩子这样那样应该改变的点,但是,在我们发现孩子身上这些需要改变的点时,我们需要先看向自己,看看可不可以先从改变自己开始~育儿育己,父母的修行,才是孩子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