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提笔写东西,十有八九都是在回忆。
这让自己有一点紧张,想起常常听到的一句话:人老了,看不到未来,只剩下回忆。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太惨了?
其实,仔细想来,衰老是无法避免的,最终每个人都要接受衰老的现实,苦苦与疾病抗争,与无味的生活抗争,与渐渐衰退的记忆抗争,最后离开这个世界。这是任何人都不能逃脱的宿命,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回避。
但是,什么才是老去,怎样老去,爱回忆是否表示人已经老了,这些问题则需要想清楚,否则你会不知不觉蹉跎掉很多好时光。
要将“老去”想明白,还得先想清楚“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不是年轻人的课题吗?当然,一个人年轻时就应该解决这个问题。只是,如果年轻时没有想清楚,老了就还得补课。只有将“人生意义”想清楚了,才能够更加达观地,从容地接受“老去”,并且以最佳姿态活过。
关于人生意义,我非常接受的观点是,人生的意义就是生命体验,这是每个人一出生就获赠的一张免费门票。
人生百年,悲欢苦乐,五味杂陈,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其独特的内容,体验非常丰富,所以,相比害怕“老去”,重要的是认真地,全力以赴地,不辞劳苦地活过(而不是混过)每一个人生阶段,包括“老去”阶段。
也就是说,着眼未来自然重要,特别是对于现代社会的年轻人。但由于人活着的根本意义是体验,更重要的却是体验当下。青春奋发抑或垂垂老矣,生活内容大不相同,各阶段的生命却是平等的;体验的方式可能不同,意义却同样重大,断不能以什么老人没有未来而自暴自弃。
这样想来,方知回忆的重要。我们个人的历史就是通过一个个记忆的碎片融合在我们每一刻的认知方式上,有一个说法,你就是那些记忆碎片的总和。它增加你的经验,提供做事的准则,帮助你突破自己。
青壮年时生活饱满,却很可能过于忙碌,精力时间都用来应付必须面对的任务,日子一天天过得粗糙,对来到人世时获赠的礼物——生命体验这张门票,难以调动主观心志去充分利用,再加上人生阅历和知识不够丰富,体验也往往不到位。
于是,多年经历的故事结合着时代的变迁形成记忆碎片,正好留给老去的你好好回味,补充思考,这正是这个阶段的醇香,过程已经够美好。若把回忆和思考的结果写下来,如果还有人愿意读,如果还能给他们带来乐趣,更是意外的惊喜,为什么要给回忆贴上负面的标签呢?
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平均寿命达到70多岁,甚至80多岁,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我们的文化、观念和科学研究都没有真正做好准备。
有一次我陪90多岁的老母亲去医院检查,请医生看看她吃的药是否需要调整。医生建议不要轻易调整老人家的药,好好照顾,保持平稳就好。他说,实际上,现在的医药科技都不是为她这样的高寿老人所设计的,也就是说,现在医学并没有准备好怎样对待高龄老人。
其实,岂止医药,文化和观念也是一样。人类寿命延长,多出来的岁月应该怎样度过,是社会的一门新课题,对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新鲜事。需要好好思考。
比如说,多大年纪算是老人?50岁?60岁?还是70岁?作为社会机构进行统计和政策制定,确定一个年龄界定是必要的,譬如多少岁可以领老年卡,可以享受社会的照顾。但是,随着70再也不是古来稀,对于个人,大可不必被这种归类所裹挟,以致早早自我暗示,自我放弃,精神上先衰朽了。
我想,也许只要能活动,能思考,能运动,能参加社会活动,就不是实质意义上的老人。所以,在长寿时代,人不能偷懒,不能辜负宝贵的时光,不要懂不懂提醒自己是老人,你还要继续认真以你的方式,体验你的人生。
再过一些年,退休年龄必定会推迟,今天的所谓“老人”,到那时可能还在承担社会义务,并不被认为是老人。
这样想来,和今后的人们相比,我们被提前从必须面对的工作责任和社会责任中解放出来。如果思路够清晰,够爱自己,为此庆幸吧,然后更加认真积极地度过这多出来的随心所欲的岁月,好好生活,积极回忆,不要被世俗的眼光所困扰,自己限制自己。
机会不多,好好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