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看的书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书——《罗生门》。买了很久的书,一直只是看了一点点,偶尔想起,打开,又会被书中第一个故事《罗生门》的诡异、恐怖气氛给吓着,于是不敢睡前看这本书。于是乎,也经常会把这个书的名字念成了罗门生。
三月初,无意间拿起了这本书,竟然被《河童》的诡谲吸引了,也竟然坚持看完了,且还觉得津津有味、还想再看一遍。《罗生门》书里集结了芥川龙之介的几篇代表作品,《罗生门》、《竹林中》(还被拍成了电影)、《地狱变》、《鼻子》、《河童》、《侏儒的话》,堪称篇篇经典。看完之后,或许有的故事你不一定能一次就能够读懂,有的故事戛然而止,还需要再读或是去搜索相关的背景资料。正是对“罗生门”这个词语觉得奇怪和难以理解,于是查了相关的资料内容。
《罗生门》原来的出典是在平安朝的故事集《今昔物语》里。《今昔物语》是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间传说故事集,以前称《宇治大纳言物语》,相传编者为源隆国,共三十一卷,包括故事一千余则,分为“佛法、世俗、恶行、杂事”等部,以富于教训意味的佛教评话为多。“罗生门”一词出自日语,本来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最原始意义是指设在罗城(即城的外郭)的门,即“京城门”之意。《令义解》(官卫.开闭门)条谓:“京城门者,谓‘罗城门’也。晓鼓声动则开;夜鼓声绝则闭”,主要是指公元七世纪中后叶日本皇都所在平城京及平安京的都城的正门而言。罗生门与皇宫正门的朱雀门遥遥相对,贯通两门间的,即是整个京城纵轴干道的朱雀大路。出此大门,即是荒郊野外。在公元九世纪日本皇家衰败,内战频仍的岁月里,罗城门失於理修,颓败之后,立刻显得荒凉阴森,许多无名死尸,也被拖到城楼丢弃。年积月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平家物语》记载许多类似的鬼谈故事,故而有了“罗城门”是通向地狱之门这一鬼谈幻象之说。在日文里“城”与“生”两汉字音读相近,而字形上“生”比“城”简省易写多了,因此,“罗城门”便逐渐被写成“罗生门”。由于“罗生门”这一词诞生时便有“生死徘徊”的意味,故而后来演化成事实真相在“真相”与“假象”之中徘徊: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同时又都难以拿出第三方公证有力的证据,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最终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与反复。
这里着重讲一下书中《罗生门》这个故事及感触。(有时间再和大家分享其他章节的心得感受。)
《罗生门》讲的是在战乱期间一个无名家将(即奴仆)在无家可归的时候最终选择了当强盗的故事。家将在城门下避雨,而这个城门就是罗城门。其实这个家将是被解雇了,无处可去,这回走投无路,为着生计发愁,“优柔寡断只有死路一条”,但是否要沦为强盗,他还没有想好——他还缺乏足够的勇气。天色已黑,总得找个地方遮风挡雨,“还能将就睡一晚”,他望向了罗城门楼,“这里如果有人,也不过是死人”,他“边留意不让木质刀把的长刀脱鞘”,给自己壮了下胆,上了楼。结果发现原以为没人的楼上居然有人点了火把!家将想道,“在这月黑风高之夜,敢在这城门楼上点火之人,绝非等闲之辈”,他蹑手蹑脚地爬上了楼,战战兢兢地向楼内看去,尸体腐烂的恶臭中,在死尸堆里竟然有一个“身穿棕黑色衣服,又矮又瘦,满头白发,是个猴子般的”老妪,在拔尸体的头发!这时家将的正义感来了,在饿死和强盗之间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饿死,他冲向老妪,揪住她,问她在做什么,但是老妪却回答道是“拔了这头发,是用来做假发的”。家将也没有想到是这样的回答,但是老妪又讲了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是,“拔头发是不对的,但是这些人生前也是干这些勾当,这个尸体活着的时候是把蛇剁成一段段,晒成鱼干卖给别人,没有法子,不干就得饿死。我和她一样,都是走投无路,我想她也会原谅我的。”家将听着听着,一股无名火升起来,摸了摸脸上的痤疮,“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想不到这老妪的话却让家将做了选择,激起了他内心的邪恶。家将一把抓住了老妪的衣襟,说“那我扒了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怪我,不这样,我也得饿死”。于是家将夺走老妪的衣服,一把把老妪踢到了死尸堆上,消失在夜色中。
《罗生门》是作者对利己主义的披露,本故事的高超之处在于,对于背景环境的渲染、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从家将最初的犹豫不决到之后的决定当强盗过程的过渡都十分到位。家将最初是不愿意作恶的,在善与恶边缘徘徊之际,却是老妪一番“和她一样,走投无路,会原谅我的”之类的话让他也说服了自己,走上了为恶之路。而老妪被抢了、爬起来之后,是披散着头发、漠然地看着罗城门下,家将早无踪影,这仿佛是老妪早已料到可能会有如此行为,同时也是对这种强盗行为的一种抗议而又无可奈何。作者仿佛只是客观陈述了这个故事,而故事的背后却是“善恶的确是在一念之间”。或许很多人最终踏上了罗城门、走向了恶的原因居然是——别人都这样做,我这样做的其实也是有理由的,我相信别人会理解和原谅的。罗城门外,是善;踏入了罗城门,便是恶。或许在当时的情况下,纵然有苦衷,他们的行为能够理解,但是不能因为别人是这样的,便认为是合理或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内心深处总要有着一秆道德的秤,能够在关键的时候阻止我们踏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