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散文
另一种“清明上河图”

另一种“清明上河图”

作者: 灵魂港湾1 | 来源:发表于2019-06-08 20:51 被阅读0次

前一段时间在微信上和一个书友聊天,她听说我是淮安人,极力推荐我去阅读徐则臣写的《北上》,还神秘的说书里会有让我惊喜的地方。听她这么一说,我当天就去书店淘了一本《北上》回来,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这本书,不得不说,这是个很靠谱的书友。徐则臣的这本书用了回溯及时间交错的方式讲述了运河沿岸的故事。

作者徐则臣,江苏东海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人民文学》副主编。他的作品有《耶路撒冷》《王城如海》《跑步穿过中关村》等。

故事从二十世纪初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到义和团扶清灭洋,再到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到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最后来到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这一年。这些都在运河的倒影里,时间里、土里、水里。

运河里打捞出的一封信

考古挖掘,打捞运河的时候,打捞出一封意大利军人写的信。

通过这封信,将我们带回到清末朝廷风雨飘摇的年代。八国联军攻打清政府,一把火烧了我们的圆明园。

通过这封信,我们了解到写信者马福德.迪马克并不想战争,他来中国的目的是追随元朝在中国记下运河故事的马可.菠萝的脚步。

洋鬼子小波罗的北上之路也是亲情之路

小波罗冒充学者,假装对运河很感兴趣,雇佣了做过淮安漕运衙门公职人员的谢平遥做他的随船翻译,再加上一个挑夫邵常来,他们就从苏州随运河开始北上了。一路上但凡有城池的地方,他们就会弃船登陆,走一走逛一逛,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小波罗回到船上会将所见所闻记录于他的笔记本上。

表面看他是为了考察运河风貌与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但是他实际上是追随运河寻找写下那封信的弟弟,他认为弟弟要么死在运河上了,要么就落户在运河沿岸。他的沿途记录,我想一是为了打听弟弟的下落,二是为了见到弟弟,将自己的记录见闻送给弟弟,满足弟弟的心愿。

只不过随着对运河的深入了解,他发现自己也莫名的爱上了运河。

运河的魅力征服着一代代运河人

邵常来原本只是因为吃不饱饭而跟随小波罗北上的挑夫,却就此和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他的后代还是跑在运河的船上。

谢平遥本是清朝的一个漕运官员,因为清政府的没落,漕运也随之没落,不得不接受好友李赞奇的委托而伴随小波罗北上,做个随行翻译。后来就一直从事跟运河相关的事情,他的后代谢望和因为大运河申遗的原因,被电视台要求做一档《大河谭》,而因此再与运河续缘,没有想到的是,因为运河,他因此寻得了自己的第二春,同样对运河感兴趣的大学副教授孙宴临。

孙宴临的祖上孙过程,本是要杀小波罗的漕帮人,后来却成了保护他的人。

周海阔、胡念之等人物溯流而上,发现他们的祖上都跟运河、跟小波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最终,这些运河的后代们,都成了《大河谭》这档节目的策划和嘉宾了。

我因为《北上》而再去运河沿岸

其实说因为这本书再去运河沿岸有点夸张,因为我住的离运河很近,每天上班都要从横跨运河的桥上经过,但是熟悉的风景我们通常会视而不见。

之所以说再去,是因为我看了这本书里的主人公家乡就在淮安,而且书里对淮安运河的描写都是实实在在的,因为那里我曾去过无数次,但是因为不是从小生活在运河边,所以也只当是平时的郊游,而且大多数时候是在晚上,看到的是霓虹灯闪烁的运河两岸,美不胜收。

而《北上》写的是沉淀的运河,是运河的内涵,这就引起了我的兴趣。本想随着书中介绍到的各个地方都去看一看,感受一下,但是由于我去的这天气温太高,所以只从北门桥走到了越秀桥。但是这一次的游览却感觉大不一样,因为我是有目的的去走、去看、去感受。

里运河沿岸现在已经打造成旅游风光带,但是原有的石码头、御马头、闸口等依然保存了。我首先沿着北岸的漕运路及越河路行走。从北门桥到水门桥,这中间南岸是西大街,北岸是漕运路;从水门桥到石码头,石码头这里我们平时都叫闸口,从水门桥到闸口,这中间南岸是东大街,也就是作者书中所写的花街(九十年代及之前都叫花街,但是作者所写的2014年肯定叫东大街了),北岸是漕运东路,还有大运河广场,这里是附近市民们早晚锻炼纳凉的好去处,需要提一下的是,淮安当年的第一届“淮扬美食节”就是在这里举办的。

从闸口继续往东,南岸是慈云寺和文庙,北岸是越河路,沿途现在建了越河美食一条街,这里有个中州岛,居于运河上,岛上建了运河博物馆,包含运河记忆馆、运河戏曲馆以及名人馆,在东边还有一个清江浦楼。南岸聚集着一些祠堂,有个国师塔,现在在那里可以说是一个地标建筑了。

遗憾的是没有能够找到运河沉淀下来的老旧物,基本都经过了翻新或者重建。河上确实不再走船,只有一些游船停泊在岸边。现在的船都走南运河,说实话,如果不是看这本书,我都不知道原来南运河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挖的,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扩张,南运河也不再是城外了,沿河两岸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我的家就住在南运河边上,就像主人公说的那样,能数着脚步走到河边。

曾经的南水北调、曾经的漕运繁华虽以落幕,但是时间和运河的水却留下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见证了一段段历史。它是照相机,照出人间百态;它是留声机,留下了嘶哑的、动听的、怒吼的、细说的声音;它是电脑硬盘,储存着历史,上可追溯到隋朝的隋炀帝杨广,历史上风评最差的帝王,但是运河一事我却觉得功在千秋,清朝的康乾二帝都喜欢下扬州,最方便的当然是随运河而下。

《北上》不是为了运河而写运河,作者写的是运河的文化、精神、内涵和绵绵不绝的魅力。这本书就像是另一个类别的“清明上河图”,描述的不只是它的灿烂,更多的是它曾经的苦难,和它苦尽甘来的繁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另一种“清明上河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kw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