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切都是为了生活的诗意 -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所感

一切都是为了生活的诗意 -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所感

作者: MissYUU | 来源:发表于2018-08-17 16:34 被阅读0次

    2018年等赫拉利出了简史的收官之作<今日简史>,才下定决心先啃一啃之前的两本,<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对于一个很少接触人类史或者说是科学这个维度的人来说,两本书却坚持读完了;正如大部分书评所说,这本书会颠覆认知,同时又引发无穷的思考。

    01.虚构却强大的意义之网

    赫拉利首先就探讨了为什么智人在过去的7万年中,从生态链中的一环一跃居于顶端,成为了生态圈唯一的主宰者。语言和文字的出现快速推进了人类的进程,也赋予了人类编织意义之网的能力。在每个时代靠着智人的想象力讲一个大家都相信的故事,让智人从相信泛灵论的时代,进入到崇拜宗教的农业时代,再步入到相信人文主义的新时代。 文字,货币的出现,让智人勾勒出了想象中的国家,公司,神,和金钱,他们虽然是虚构的实体,但是却具有无法想象的力量。

    战争中人们愿意为了虚构中的’国家’而奋不顾身,农业时代人们为了想象中的神献上上百头的祭祀品,一张纸因为大家都相信了它的价值,才能作为货币在世界各地流通,而‘签署《别洛韦日协定》,笔碰上了纸,苏联便消失无踪’。

    历史就是靠着这张故事之网慢慢推进到现在。逻辑思维有一期提到了’焚书坑儒’事件,我们现在所流传的故事其实并不是真实的,而是西汉儒家为了壮大原本只有50人的小团体,而添枝加叶出的苦难故事。西汉末年儒家才壮大成3万人的团体,也就更需要这样的故事将大家团结凝聚起来。也有一种说法,犹太人也许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所以夸大了这个群体当年的苦难故事。

     这个故事的真假不做判断,但是通过史记流传至今的历史故事有多少是完全真实的,文字记载的力量不容小觑。也许现代人常常谈论的批判思维就此找到了根据,那些专家的记述和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真理,都是智人在特定情境下编织的故事之网而已,这些故事都是为了某种目的,我们不能一味的相信,而是要在不停的批判和怀疑中让自己的认知迭代。

    《优秀的绵羊》里说,‘真正的教育首要责任是教会人类把自己从以讹传讹所形成的常识中解救出来,先要认清它,其次质疑它,最后从新的角度思考它,而不是被常识这批蒙着眼睛的野马拉着跑’

    02.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自我

    现在的我们发自内心的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的体验,做决定的时候应该要探索自己的内心,这也就是赫拉利提到的人文主义,现代的主流宗教。书中有个很有趣的比较,对比了中世纪的牧师和现代的心理学家,牧师以《圣经》的教条作为判断对错的真理,而心理学家不判断对错,他们更加关心每一个来访者的内心感受,即使是一个有悖伦理道德的来访者,他们会问,’那你是怎么想的呢?’。

    赫拉利说,现在科学正在以无法辩驳的证据反驳着人类拥有自由意志这张故事之网。各种研究都表明,人类做决定的时候更加受制于自己的叙事自我,而那些我们认为是自己拥有的想法和观点,却是受到童年,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我们的人生脚本,也许很早就被写好了,我们的想法和观点,都是内化了身边权威期待的结果。耶路撒冷的医院为躁郁症并处于急性抑郁期的患者使用了一种创新疗法,将电极植入大脑,电流会将造成抑郁部分的大脑麻痹,从而缓解抑郁症状;科学家能够通过电极控制小白鼠按照人类的指令活动,而小白鼠却以为是自己的意志选择。

     赫拉利也说:‘自我也像国家,神和金钱一样,知识虚构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个复杂的系统,会丢下我们大部分的体验,只精挑细选留下几样,再与我们看过的电影,度过的小说,听过的演讲,做过的白日梦全部混合在一起,编织出一个看似一致连贯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哪里。’

    所以其实我们当代人还不够了解自己的独特性,也许将来的AI会比我们更懂自己。现在已经有购物网站,音乐网站和新闻网站会根据大数据为我们推送感兴趣的资讯和推荐,将来也许AI根据数据分析和收集,能帮人类做出更准确以及更适合自己的决定,比如芯片可以检测血糖病人的实时情况,选择在合适的时候注入胰岛素;GOOGLE开发的导航可以在A线路拥堵的情况下,只疏离一半的人到B线路,避免B线路的过度拥挤。 我们人类又要怎么在新的科技生态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呢?

    我们能做的就是尝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体验到内心和想法,虽然这个世界打着人文主义的旗帜,实际上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崇尚标准化,被贴了标签的时代。我们一直在努力活出别人眼中的自己,追求着高于平均的分数,学位,职位和年薪,来向身边的人证明自己的成功,这些标准也是人类共同构建的想象共同体。我们在向前不停奔跑的路上已经失去了真正的自己,而整个社会和教育系统也加剧了竞争。

    正如《平均的终结》所说: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路线取决于自己的特质,我们应该在‘我是谁‘和’世界如何看我’之间,选择前者

    03.一切都是为了追求意义,也许是为了诗意

    赫拉利提出,意识可以说是机器和人类最重要的本质区别,但是意识也许并不是必要的,至今科学家们无法回答,为什么人类进化出了意识,因为随着他们越深入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可以处理外界的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而我们95%的行为都是无意识的行为;对AI来说,智能和意识完全也没有任何联系,你可以告诉一辆自动驾驶汽车你要到哪里去,他规划路线,把你安全的送到,无论是什么天气,AI不需要感叹暴雨的天气,也不会抱怨烈日当头,目的是要高效和完成。

    <生命3.0>中作者说让AI的智能超过人类是很简单的,但是让AI获得意识是非常难,这也是现在科学家们尝试攻克的一个重要话题。 作者将意识定义为主观体验。1929年,美国哲学家Clarence Lrving Lewis也提出过‘感质‘的概念,‘感质‘是意识的基本单位,它有4个特征:感质不可言传; 它是内在的;它是私人的; 它可以直接意会。主观体验是每个人独有的,所以对每一个智人个体来说,体验至关重要,体验让我们的生活有意义。

    赫拉利在书中提到,EMI系统通过大量学习古典音乐,通过算法谱出的曲子,观众却认为比巴赫更像巴赫。我认为,那又怎么样呢,我相信人类对艺术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我们看到梵高的画被震撼和感动,是因为了解到梵高作为画家的坎坷人生和浓烈的情感 ;我们了解到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见乡下小二’的事迹,才会读到‘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的时候为其超然脱俗的气质所感染;AI是否能写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诗句,又是否能创造出李白这个潇洒并落魄的天才诗人呢?

    万维钢在解读《生命3.0》的时候也有提到一个想象的画面,想象有一群机械骆驼在沙漠里默默的前行,动作有序,突然有一只骆驼抬起头来感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整个沙漠的气氛顿时就不一样了。 这一点诗意可能就是将来AI和我们人类的差异,有了这一点诗意,世界有了意义,宇宙也就有了意义。如果一个地球只是为了追求效率在运转,那么所有生物的存在都失去了色彩。

    所以一切都是为了诗意,要如何真正活出自我才是我们当下要学习的,关注自己的主观体验,让自己的所有体验都有意义。 人类不需要优于AI,只要我们能和AI不同,我们就有生存的机会。

    我们的生活里需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诗句

    04. 生命力只能在关系中绽放

    AI没有情感, 而人都需要活在关系里,人的性格也会在关系中形成。马丁布伯有一个理论叫做‘我与你,我与它’,是说关系主要有两种,‘我与它‘是带着预期和目的与一个人建立关系,不管是恶劣的目标还是崇高的‘我爱你’建立的都是‘我与它的关系,而‘我与你’是放下了本真与你相遇,放下所有的预判和期望。 即使有一天AI可以长得和人类一样,触感也类似,他被输入了我们的各种信息,算法使它总是能说出我们最需要听的话,帮我们做出各种决定,我们可以肆意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它从不生气,反而能够安慰我们,我们真的能和它建立起我和你的关系吗?

    AI再智能,他仍旧是一堆冷冰冰的算法,他对我们的爱和关心是被编了程的;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和AI成为非常好的朋友,甚至爱上它,那我们又该如何和普通人处,如果将来的工作都被机器取代了,每个人都在操作机器,那么人与人的链接就会越来越弱。 普通人真实,有喜怒哀乐,会有小情绪,他们喜欢,或者讨厌我们,都是真实的情感,面对真实,我们才能放下本真和'你' 相遇; 当每个人的黑色能量被那个发自内心爱我们的人看见,它们才能转化成生命力。

    正如赫拉利所说:智人的形式并不是依照冷冰冰的数学逻辑,而是根据有温度的社交逻辑

    05. 结语

    读完这两本书有满满的危机感,赫拉利说,他写这本书不是为了预测什么,只是提供一种可能性。我希望这种可能性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珍惜身边的每一位亲人和朋友,我们可以生活在体制和社会制度都鼓励和尊重个体的时代,我们要拒绝成为勒德分子,成为终身学习者,与科技一同迭代自己。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一书中批判了人类逐渐统治了生态圈,但是却肆无忌惮,肆意破坏和打破生态圈的平衡; 人类太不善于满足,永远想要更多,欲望蒙蔽了人类的善心,人类变的越来越强大, 共处的世界却变得越来越糟糕。希望我们在时代的进程中能放弃人类的部分欲望,友善的和大自然共处,不要成为赫拉利所说的“人类是生态界的连环杀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切都是为了生活的诗意 -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所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lt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