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森,生卒年月不详,字秀卿,号一瓢,宋末遗民,浙江仙居人。有《一瓢稿》传世。南宋灭亡后,翁森立志不再做官,隐居教授。元至元年间,建安洲书院于县东南二十五里的崇教里,以朱熹白鹿洞学规为训,坚持以儒术教化乡人。从学者先后达八百多人。元代废科举,乡里人甚少攻读,学风日下,本县地处穷僻,文化尤其日衰。经翁森的力挽,耕读之风又“彬彬称盛”。翰林学士陈刚中曾为之作《安洲乡学记》。《四时读书乐》一文,便出自他的《一瓢稿》,曾被选编入民国时期的初中国文课本。
四时读书乐
春
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夏
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秋
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
木落水尽千岩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莫让韶光空飞逝——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这首诗风格轻松明快,就像是一首歌词一般,反复咏唱的是读书的快乐。在诗人眼里,一年四季景色是不同的,所读的书自然也是不同的。四季景色各异,各有情趣,书也是如此,不同的书展现不同的内容,让人始终有四季常新之感。
你看,春天,山景照着厅堂四周的栏杆,流水淙淙绕着长廊,乘凉后吹着口哨回家,春风轻轻拂面,送来阵阵花香。树枝上的小鸟是纯真的好朋友,水面上的落花是天然的好文章。
夏天,修竹笼罩着屋檐,桑树围绕着小院;小书房清静敞亮,灿烂的阳光直射进来。白天,静听树上蝉儿的鸣叫。深夜,坐看灯花一节节地掉落,萤火虫飞进帐幕来。有时,在北窗闲躺着,就像羲皇时代的人那样逍遥自在。
秋天,庭院前有落叶的声音,篱笆上的紫豆开花了,蟋蟀不停地鸣叫着。不知不觉秋意已经弥漫在丛林草野间。各种声音都饱含着秋天清爽寂寥的气息,呈现出一片萧瑟的景象。可是,床边有一架矮灯相伴,读起书来更来劲儿。
冬天,昼短夜长,雪打门窗,室内一炉火一壶茶。室外,树叶掉光了,河水干涸了,群山枯槁,却是一片开阔。大雪已堆满屋顶,这时兴致来了,不妨高歌一曲。
诗人饱含深情地赞美四季的风景,其实,更得意于在这种环境中轻松自在、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读书。书与四季之景融为一体,观景与观书的感觉完美统一。而这,带给了诗人无穷的快乐。诗人在第一节《春》中就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是啊,四季美好,无有尽时;书海浩翰,美不胜收。然而,人生有限,千万不可蹉跎。只有好好读书才不负这大好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