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永远不晚

作者: 武商路漫漫 | 来源:发表于2020-08-18 23:02 被阅读0次

    文/王漫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

    宋代诗人翁森的一首诗,道出了读书的乐趣。

    可惜啊,现代社会是“快餐”式浮躁社会,大多数人急功近利,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翻书的人太少,吹牛的人太多;带书香的人太少,带香水的人太多;拿书的人太少,百度的人太多。

    许多时候,你会说读书有什么用呢?又不能当饭吃,读过的书都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然潜在,在气质上,在谈吐上,当然也显露在生活文字里。

    因为三毛曾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读书可以增加写作、说话的素材,可以谈古论今,可以旁征博引。

    不少人说,自己底子太薄,年纪不小,不再是学生了。读古书,文言文难懂;读外国书,语言习惯不一样,名字就难记,更累,更枯燥;读文史哲的书,书没翻几页,两个眼皮就打架。

    也有人说,我很忙,整天为生计忙得不亦乐乎,累得腰酸背疼的,哪有时间读书。其实时间是挤出来的,只要你有心,随时随地可读书。

    古人说,马上、厕上、枕上。上班途中,你可用耳机听书;散步时,你可以听诗词朗诵;候车时、候机时,可在包里随时放几本书看;床头放几本书,睡觉前可翻几页。

    日积月累,看的书多了,从中汲取精年,肚中有料,写作就不用愁,所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其实,读书任何时候都不算晚,只要你有心,用心。

    古人师旷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意即: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光鲜明亮;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一样炽热似火;老年时好学,就像蜡烛照明一样,在黑暗中闪光。但是点燃蜡烛走路,与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请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和“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的吕蒙的故事,你就会深受启发了。

    “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倾刻数千言。"最后苏洵修成正果,终成大家。

    《资治通鉴》中《孙权劝学》记载了“吴下阿蒙"的读书变化:当吕蒙被孙权委以重任时,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无术!”吕蒙拿军中事务多加以推脱。

    孙权说:“不是要你研究儒学经典当博士,只是让你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我都经常读书,自己觉得大有益处。”从此以后,吕蒙开始认真学习。

    等到鲁肃来到浔阳和吕蒙商议事情的时候,十分惊奇地说:“你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那个吴下阿蒙了!"

    吕蒙说:“分别几日,就要另眼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有些晚了呢!"鲁肃随即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朋友。吕蒙通过读书,由名字都不会写,到侃侃而谈、谈吐不凡、文武双全,变化不可谓不大。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以下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三层境界道出了读书的真谛。

    朋友,你读书达到了哪种境界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永远不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fl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