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家消费水平的提高,很多年轻人能够接受高价购买一副自己喜欢的耳机或者音响。
网上挑选商品的时候,从几十到几百,从几百到几千,甚至上万的商品都有。
各种花里胡哨的性能宣传,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如果是打算买自己的第一副耳机或者音响,那么有些坑就一定得注意了。
刚刚开始,几十块钱的耳机,音响千万不要买。
一款耳机或者音响,但凡这款品牌在设计和质量方面花一点儿心思,都无法做到如此便宜。
有些山寨产品,无论设计还是模具,都是直接拿别人现成的用,可能会把研发成本降低。
但是生产成本始终是无法摆脱的,很多非常便宜的音响制品,为了让自己所有的产品都能够流入市场,根本不做任何特性,性能,或者功能上的质量管控。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只要有声,都算良品。
这种质量层次不齐,对品质没有任何管控的产品,购买它们,就像拆盲盒一样,不知道会买到一个什么样的奇葩出来。
买了后,能出声到还可以接受。
关键很多时候,它未必能响,或者用了很短一段时间后,就坏了。
这时候,退货呢,会觉得麻烦,不退货呢,心里又有些难受。
不管选择哪一个,最后都得去承担后果,几十块钱,虽然不多,但是在自己的第一幅声学产品上,就有了如此不好的购物体验,那可能自己的爱好还没开始,就彻底结束了。
廉价意味着拆盲盒新技术的第一代产品千万不要买
很多时候,为了保证自己的产品质量,往往会选择购买带品牌的商品。
但其实,带品牌的商品,也未必都是好产品。
尤其是第一代出来的产品,常常是设计师,为了努力追赶进度,公司有业绩要求,不得不先把初级功能做成产品,先在市场上收割一波钱,弥补一下公司的研发成本,也有试探一下市场情况的目的。
这样,在第一代产品的基础上,积累了很多的设计经验,市场反馈的信息,往往第二代产品会比第一代产品改善很多。
所以,任何公司的产品,往往都是从第2代开始才会成熟。
索尼的两款真无线降噪有些产品性能若自己无法理解,那就不要买
科学的尽头是玄学,声学的尽头是心理学。
很多耳机,音响,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能够做出的改善,往往是越来越细微的。
如果不是使用特定的音源,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耳朵是很难感受到哪些细微的差别。
声学产品上面的很多宣传,有一些就是纯粹蹭个热度,有一些即使是真的,绝大部分人在普通的环境下,也很难感受到差异。
那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人会买那些产品呢?
这个就和米其林餐厅一样,与其说去吃的是美味,不如说,是米其林餐厅,先给你来一番心灵上的洗礼,让你的心理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只有,当你的心理已经准备好去体验这个美味后,才能够品味出它与一般美食之间的差异。
如果,你始终都是抱着吃大排档的心理去米其林餐厅,那么它带来的味道可能还不如大排档呢。
不懂就不花冤枉钱公司的旗舰产品,家里没有矿,千万不买
有一个心理学现象叫做“淋浴效应”。
它本来是指在百货大厦里面,通过在顶层楼层搞一些吸引人的活动,比如网络打卡圣地,免费的艺术活动展览。通过这些活动,吸引大量的人流,等到活动结束后,人流会从上层流向下层,从而促进下层各个商铺的销售,就像淋浴的水流一样。
这种心理学现象,同样应用在很多公司的产品中。
比如很多手机公司都会出旗舰款,价格定了很高,在里面实现很厉害的性能。
可实际上卖得好的都是其他的亲民款,价格优惠,还会植入旗舰款产品的简易功能,这样你再购买亲民产品时,就不会觉得Low。因为旗舰款产品中的功能,亲民款也会有类似的功能。
比如,苹果的Hompod,Airpods Max,这种贵的离谱的产品,往往并不是为了卖给你,而是为了证明自己。这些产品里面虽然堆积了很多硬实力,可是未必是普通消费者需要的,而且溢价也会非常高。
家里没有小目标,买了也觉得亏就好像很多汽车公司,最厉害的技术,都是在他们的赛车里面,但是普通用户平时生活是绝对不会开赛车。
刚刚开始培养兴趣的时候,从贵的开始听,从基础的开始买
考虑到听音,本就是一个慢热的过程。
所以,购买自己的第一款耳机或者音响,最好是从实用角度出发,从基本款开始买。
因为基本款,往往也意味着入门款,等使用许久后,开始熟悉了入门大概是个什么档次后,在考虑进阶。
当然,为了不让自己始终都局限在入门阶段,多去现场体验真正那些贵的产品,和自己常常使用的产品做对比,如果有差异,往往会非常容易感受到。
这样你也就知道,贵的和自己的便宜的,究竟价格差在哪里。这样才能买到自己真正觉得合适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