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没有人会否认,《你好,之华》的女主角是成年后不曾露过面的之南。既然如此,电影为什么不叫“你好,之南”?那份贯穿影片始终、写有“不知道理想和未来是什么,反而有无限可能性”的发言稿,是之南与尹川的联手之作,由少女之南玎玲有声地念出,这句堪称金句的话语,成了尹川念念不忘之南的黄丝带。
所有让电影《你好,之华》成立的缘由,都来自之南,电影为什么不叫《你好,之南》?影片非但不叫《你好,之南》,还不让成年之南甚至一张照片都不出现在银幕上,影片真正的女主角,是通过尹川、之华、睦睦、晨晨、飒然等等与之南相关的人物用言语、行动拼凑起来的,岩井俊二选择的处理方式,让我想起了大师希区柯克的杰作《蝴蝶梦》,根据英国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的小说改编的半个多世纪前的一部老电影,原名叫《吕贝卡》,而吕贝卡就是小说和电影的主角,只是变成电影的《吕贝卡》,希区柯克就是不让女主角有一秒钟的露面,男主角迈克尔·德文特、新德文特太太以及忠心耿耿于吕蓓卡的女管家丹弗斯太太,还有迈克尔的姐姐、姐夫们,他们的叙述拼贴出一个完整的吕贝卡……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已是30多年前的事了,但是,吕贝卡的形象并没有虽时间从我的脑海里流失掉。
邀请观众一起完成一个银幕形象的塑造,在希区柯克时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那时电影叫艺术。现在,电影已是娱乐,电影观众变得懒于思考,所以,看过《你好,之华》以后,更多的话题是“错过的遗憾有多大”,却少有人好奇,我们是怎么得到之南的完整形象的。
所以,必须由胡歌来饰演渣男张超。一个大学食堂里的小工,凭借自己过目难忘的外形,从尹川手里抢到了之南。假如,生育了一男一女的这个家庭能够如他们女儿的名字那样和和睦睦地生活下去,我们热衷的话题“错过的遗憾有多大”就烟消云散,我的意思是,《你好,之华》最站得住脚的一个问题是,不是生来就是渣男的张超,是怎么变成动辄家暴之南的恶男人的?
看电影时我暗恨过岩井俊二的角色安排。总觉得秦昊与胡歌的角色应该互换才合适,可现在回想与整部电影蓝色调有些违逆的酒馆那一场戏,枣红色毛衣配一条军绿色工装裤的张超,恐怕只有胡歌的外表,才能让这个人物产生一丝可同情处。
同情张超?还深陷“错过的遗憾有多大”这一话题里不肯自拔的观众,大概要吐沫星子乱溅了:张超还有可同情处?这个一而再再而三地暴打之南,致使其罹患抑郁症并选择自杀逃离这个让她倍觉挫败的世界,这样的男人还值得同情?
先搁下张超值不值得同情,我们先来问一个问题,张超是骗子吗?影片没有多做解释,但种种暗示告诉我们,这个大学食堂的小工也许是用了极致的手段在之南的心里打败了尹川,但是,他爱之南、娶之南为妻是为了与之南好好过日子,是不言而喻的。到后来,张超变成了一个家暴狂人,之南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电影也没有说,我们且来脑补:贸然嫁给食堂小工以后,之南发现,帅气的外貌包裹下的张超,是一个粗鄙的男人。识破张超的皮囊以后,之南有没有想过用自己的天生丽质去影响张超甚至感化张超?我们猜不到,可是,就之华他们描述的之南与张超两个人婚后生活,之南用各种张超能够体会得到的鄙视充填了与张超的夫妻生活中。这种态度,法国学者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管它叫冷暴力。想要与之南好好过日子却胸无点墨的张超,怎么有能力化解之南投射过来的冷暴力?他对抗的唯一手段,就是“热”暴力,大打出手。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苏东坡传》里这样表述:“所有的婚姻,任凭怎么安排,都是赌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险”。显然,之南在“赌博”开始时就输一局,而其策略选用的错误,最终导致自己的生活满盘皆输。
为什么叫“你好,之华”而不是“你好,之南”?作为影片的篇名,“你好”,已不仅仅是问候语,它还是对之华人生态度的激赏。
相比姐姐之南,之华的人生履历要暗淡许多。不如姐姐漂亮不如姐姐聪慧,对中学生之华而言,最大的打击大概是那么直白地表白尹川,却被客气但无情地拒绝了。之华怎么办?之华在一场痛苦以后转而帮助尹川追求起姐姐来。也许,偏激的人会贬斥之华这样的行为是出息不大,可是,正面理解之华的选择,就是之华特别能与不甚美丽的现实和谐共处。正因为如此,之华才会在丈夫误会她摔了她的手机后依然故我地与之和睦地生活每一天,才会理解和接纳婆婆的黄昏恋,才会理解和安慰失去妈妈数日后突然失控的晨晨……周迅将之华好整以暇的状态处理得美极了,这个角色与高圆圆出镜的视频《我,39》相得益彰,给了困厄中的中年女性生活的标杆。
也就明白了,岩井俊二为什么致敬希区柯克不让成年之南出镜。想象一下,如果吕贝卡出现在银幕上,会是什么形象?再想象一下,让备受生活和自己的偏执蹂躏后的之南出现在银幕上,又会是什么样子?岩井俊二到底是体恤中年女人的,只是用片名暗示了他对女性生活方式的倾向。
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