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是以独立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却时刻在与周围的世界进行着联系。而这种联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沟通。沟通是彼此之间传递思想与情感的过程,最终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教师与学生,医生与患者,父母与子女………我们时时都在沟通,我们不可能不沟通。沟通的过程就是发送者创造信息通过媒介反馈给接收者,而接收者将接收到的信息与之解码的一个过程。看似只有说与听双方在参与,实际上有内在与外界的因素在干扰着整个过程,从而影响我们的判断力。
我们每一次的沟通,都试图达到四个目标。你能想到是哪四个目标吗?首先是被接收(被听到或被读到);接着是被理解;再次是被接受;最后是使对方采取行动(改变行为或态度)。只要没达到其中任何一个目标,沟通就失败了。 (摘自《沟通圣经》第一章第一页)
在沟通中,speaker与listener是主体,也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其中任何一方没有完全投入的话,沟通就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场面。
不管我们是speaker还是listener,都要在各自的立场中充分地表现自己,同时与对方相互呼应,作出我们应有的反应。
于speaker而言,始终要有独特的个人特质:
~清晰 良好的口语沟通能力。首先条件就是能够清楚表达你的想法,用词要简单明了,内容要有组织条理,不要用复杂高深的词汇来表现自己有多博学。当然,有时你难免要用到专业的词汇。如果对方不熟悉这些说法,要为对方解释一下,“清晰”除了指内容上的清楚,还包括发音上的清晰,这样对方才能听得懂。
~正确 你应该时刻确定你的选词用句能够表达出你想表达出的意思。因此,你需要拥有足够的词汇量,才能选出最恰当的用词。除了用词正确,内容正确也很重要。所以,事前应该对主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引用来源也应该是可靠的权威者。不要以偏概全,像是“每个人都觉得……”或“没有一个头脑正常的人会接受……”这样的说法就很危险,容易遭到攻击,因为这厂会激起听者的敌意。
~真诚 真诚的意思就是自然。跟不认识或地位高一等的人说话时,我们很容易变得生硬别扭,装模作样。这通常是因为缺乏自信。当然,你跟上司说话时,还是会跟朋友或同事说话不太一样。但是,你应该努力在各种情况下都做自己。
~放松 避免变得不自然的最好办法,就是“放松”。当我们肌肉紧绷时,就很难自然地表达。别扭的动作,也是肌肉紧绷的结果。深吸一口气,这样可以帮助你放松。因为当你紧张时,可能会不自觉地憋气。如果能够提醒自己自然地呼吸,深呼吸一下,紧绷的肌肉就会放松许多,你的心情也会放松许多。
~同理心 永远保持友善礼貌的态度。不管你心里有多生气,尽量控制你的情绪,至少是保持冷静。做到友善礼貌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体会对方的感觉,这个做法能帮助你对对方产生同理心。这不表示你就得同意对方的看法,但是这样你会更能体谅对方、更有耐心。面部表情和语气在这里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小组讨论和面谈中。
而我们说话最终要达到的特质就是灵活,悦耳,清晰,感情。(摘自《沟通圣经》第二章第十五页)
于listener而言,听对于良好的沟通非常重要,因为沟通的关键往往是接收者、听者,而非说话者。好的倾听者会有四大收获:获得信息;理解对方;对方也会专心听你说话;促成和对方的合作。而有效倾听的有益结果便是:鼓励对方;得到信息;增进关系;解决问题;了解对方。那我们该如何训练听的能力呢?
增进倾听技巧的10个方法
准备好去“听”
“听”不是一种被动的技巧,而是需要积极付出努力。沟通是双向的过程,所以我们跟说者一样负有责任。我们应该多思考对方要说什么,少想着自己要说些什么。
“准备好”也意味着建立正确的态度,愿意去维持注意力、增加警觉性和理解力,并且拥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就是说开会前、面谈前或上课前要做些预习,让自己有个基础和头绪。
感兴趣
“如果他没办法把内容讲得有趣一点,也不能怪我听不进去!”这是我们上课或演讲后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但是记得,听者负有一半的责任。
找出信息中与你的个人、工作或兴趣有关的地方。任何信息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对你有意义。自问:“哪些内容对我有用?我可以如何利用我自己或向他人学到的东西来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升士气、更有效率?”
此外,表现出感兴趣的样子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没有人喜欢对着“一堵墙 ”说话。把自己放在说者的处境,想想你会有什么感觉。
心胸开阔
心胸开阔的意思就是知道自己有哪些偏见,否则你可能就会把“不合意”的信息排斥掉。不要因为与你的信念、态度、理念和价值相抵触的信息而感觉到被威胁或侮辱,也不要立刻就排斥。
心胸开阔也意味着不去在意说话者的外表和表达方式。不要因为不喜欢对方的外表,就一并排斥对方的想法。
如果你知道自己有哪些成见,就更容易控制这些成见带来的影响。
不要根据对方的人格、传达的信息和你自己的反应过早下结论。你可能会看错,而且如果太早下结论,可能会因此错过听到真相的机会。简言之,不要急着下结论。
听出重点
不好的听者通常只会听事件的部分。学着去区分事实与原则、理念与例子、证据与理由。
听出重点的能力,取决于辨认信息结构、过渡语言与重复部分的能力。重点可能出现在开头、中间或结尾,所以你时时都要机警留意。
批判性倾听
对说话者提出的假设与理由带着中立而批判的态度,仔细衡量各种证据的价值与主题背后的逻辑基础。
避免分心
换句话说就是“专心”。人的注意力是会不断变动起伏的,从经验你大概也知道,要分心有多容易。当然,要维持听众的注意力,说话者负有很大的责任。但是如果听者不愿意专心听,世界上最好的演说家也没办法让他们听进去。
大多数人的专心曲线都是一开始高,然后随着谈话内容的进展逐渐下降,到了结尾又升高。因此你在中间的部分要特别努力专心。
不要分心去注意说话者的服装、外貌、用词、表达方式及各种视觉、口语、书面辅助工具,更不要让其他听众分散你的分散力。也许别人不是好听者,但是你可以证明你是好听者。
做笔记
如果所说的内容对你很重要,最好把重点和特别的例子简单地记下来,否则事后你可能就忘了。不过,做笔记也可能会让你分心,所以这方面也会让你分心,所以这方面可以弹性一点。不妨先专心听完,之后再做笔记。
协助说话者
之前已经说过,表现出感兴趣的样子对说话者就是一种帮助。不过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鼓励说话者。
这些所谓的“听者的反应”是非常简短的回答或动作。让说话者感觉到你的确在专心听,而且对此话有兴趣,希望他继续说下去。这些反应通常在说话者停顿时出现,但是都安静而简短,以避免打断说话者的思路。
你想到了几个?这些“听者的反应”价值就在于给予说话者反馈,让他知道你依旧在听,而且想继续听下去。
最后三项在讲电话时特别重要,尤其是在讲手机时,这样对方才知道你还在!
回应
也就是上述“听者的反应”最后一点。这个做法非常有价值,因此在这里特别说明。
这样响应能够让说话者感受到你真的在听他说话。此外,你也可以借此确定自己真的听懂对方的意思了。
我们大多数人在听的时候,往往花太多心思思考自己待会儿该怎么回答或反驳,反而真正专心倾听。一位心理学家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就此发明了一个游戏。在这个讨论游戏中,每个人在发表意见之前。都要先总结上一个人的说法,而且要说得让上一个人感到满意。
自己玩玩这个游戏,看看在听别人说话时,你是不是很难克制自己不去准备答案,结果导致别人说的话一大部分都没听进去。
不插话
当个好听者最难的部分,恐怕就是克制自己不插嘴。对方如果停顿了,并不表示他已经说完了。所以要有耐心一点。(摘自《沟通圣经》第三章)
如果能够做到以上10点,我们将是一个好的倾听者。不仅能够让自己收获颇多,同时也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我们成为了一个好的speaker与listener之后,在沟通中我们的道路就畅通无阻了吗?然而答案是no。我们依然要考虑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例如感受不同,妄下结论,刻板印象,缺乏兴趣,缺乏兴趣,缺乏知识,表达困难,情绪,个性等等。当我们在进行沟通时,不管是作为哪一方,都应该主动改变各种条件,从而让沟通更加顺利的进行。
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其实是我们个人对文字意义诠释的差别。什么字代表什么事物,其实是一个特定群体决定的结果。
除了语言沟通之外,在说话的时候,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们还会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沟通,像这种非语言或文字的沟通,就叫作“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包括:
面部表情:如一个微笑、一个皱眉。
肢体动作:利用双手或身体的动作,解释或强调语言信息。
身体姿势:站姿或坐姿。
方向:面对对方,或背对对方。
目光接触:是否看着对方,或是看着对方的时间长短。
肢体接触:拍背、搭肩。
距离:自己与对方的距离。
点头:表示同意或不同意,或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
外表:外貌和衣着。
非语言沟通还包括口头文字或书面文字的非语言部分,例如:
口头文字的非语言部分:音量、语调和语速的变化,音色和音质。(又称作“周边语言”“辅助语言”“副语言”)
书面文字的非语言部分:字迹、排版、组织、整洁和整体视觉印象。 (摘自《沟通圣经》第一章)
在《沟通圣经》第四章中详细探讨了非语言沟通。其中还包括沉默的语言,时间的语言人际互动背后的心理学等等。
不管是要进行什么样的沟通,都要明白五个问题:沟通的原因,对象,内容,方式,时间和地点。同时明确计划沟通内容的七大步骤1.写下目的2.收集信息3.把信息分类4.决定顺序5.制作大纲6.撰写初稿7.编辑初稿和完稿。而这些具体内容在《沟通圣经》第一章都有具体的阐释及练习方法。
良好的沟通不仅能促进我们更好地成长,同时也能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