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周公握发 蔡邕倒屣
【典源】
《史记·鲁周公世家》: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叛],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吾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皆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人物简介】
姬旦 西周初政治家。文王第四子,一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曾佐武王伐商,多所建功。武王死,以成王年幼,由他摄理政事。管叔、蔡叔等起而反对,散布流言蜚语,纣子武庚乘机勾结管、蔡和东夷部族联合叛周。他亲率大军再次东征,讨平叛乱。又派召公奭营建东都邑(今河南洛阳),驻兵八师,对殷顽民加强监督,称成周。随即全面实行封邦建国方针,先后建置七十一国,包括同姓五十五人(其中武王兄弟十五人),异姓十六人,做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在封区范围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政归成王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建立各项典章制度,使奴隶制获得到进一步巩固。一生注重礼贤下士,善待来者;并主张"明德慎罚",即使对待殷人,也实行所谓"义刑义杀。"
蔡邕( yong )(133-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少时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喜爱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初为司徒桥玄属官,出补河平长,旋召任郎中,校书于东观,迁为议郎。熹平四年(175年),以经籍去圣人久远,文字多谬,遂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光禄大夫杨赐等人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他写经于碑,使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后因上书论朝政阙失,遭诬陷,流放朔方。遇赦后,又因受宦官仇视,亡命江湖十余年。灵帝死,董卓专权,被迫任侍御史,拜左中郎将,从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董卓被诛后,他亦被捕,死于狱中。其散文长于碑记,诗赋以《述行歌》较著名。原有《蔡中郎集》,已佚,后人有辑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