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932982/a2d4b519f9c4e0c8.png)
长时间的工作让我身心俱疲,推开窗子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夕阳的余晖洒落在了我面前的建筑物上,深吸一口气,我感受到了雨后空气的清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抬起头,云层离我好近,仿佛我伸手就能够到它们一样,偶尔掠过的飞机,在属于它的画布上舞动着······
在这个时候,我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个画面,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者正坐在钢琴前演奏着,虽然她已满头银发,但依旧那么自信,那么优雅,那么高贵,她就是资中筠先生。
由于专业的原因,其实我在这之前并没有拜读过她的作品,也不了解这么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只是被那个弹钢琴的画面感动了,只是被她美丽的名字吸引了。后来,初步了解她,才知道她是如此的成绩斐然。
她毕业于清华大学,是社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翻译家,而且曾经担任过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但她并没有自此膨胀,而是不断前行着,一直到现在,仍然活跃在她的学术领域里,还在兢兢业业地做“螺丝钉”,不得不让人敬佩。
看了有关先生的一些访谈,她给我映像特别深的一点就是人很直,喜欢讲真话,记得她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讲真话变成一个特点,而不是一个常规的话,那就有点问题了。”对呀,现如今的社会,到处都充斥着虚假,不真实,每天出门就戴着面具,直到自己真正一个人才卸下这层面具。
她说,有人痛点比较低,有人痛点比较高,痛点比较低的人刺他一下就比较疼,要叫喊。对于她们这一代人,对社会的非正义和丑恶现象可能痛点比较低,别人见怪不怪的事情,她就觉得不能容忍,她并没有什么特别崇高伟大的目标,只是希望大家都能够受到启发,能够多一点地了解事实和按逻辑思考问题。
先生关于教育的言论让我深受启发,她对自己本身没有任何焦虑,因为她是从民族危难时刻走过来的,经历的国家的风风雨雨,有作为知识分子内心崇高的觉悟,但是她却公开表示对民族精神的焦虑非常严重,觉得现在的教育价值取向太过庸俗,现代的年轻人都都被时代捆绑,太过实际,缺少对自身事物以外的东西的好奇,狂热地追求眼前的物质,忽视了对自身内心真正的思考。
确实,在现如今的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通有无,传播的不仅仅是商品,是金钱,是物质,更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一方面,很多西方的一些个人主义观点传播过来,并且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人们变得越来越“自私”,当然,我并没有一刀切的否定这样的一种民族文化,任何东西的存在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它还没走向消亡,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很多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遵循了一定的轨迹,我们国家也不例外,国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一些文化软实力与之不配套,就会出现很多矛盾和问题,越来越浮躁,需要沉淀。
我喜爱的一位作家——刘瑜,以“资中筠先生的粉丝”自居,曾经就说过:“衡量社会的文明程度,请去观察有多少优雅的老太太”,以此来致敬她的idlo。
最后,借用先生的一段话,希望能给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一点触动和思考——
我们那时候的年轻人脑子里都是时代、理想,很少想柴米油盐,结婚没房子就借一间屋子,结完婚各回各的集体宿舍,一方面是时代裹挟,另一方面也有相当自觉的成分。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太实际、太实用,对社会、对世界、对暂时与个人利害无关的身外之事缺少好奇心。未来毕竟是要靠年轻人去创造的,所以我特别希望年轻人尽可能视野开阔一些,目光放远一些,对他人多一些同情心,对世界和自然多一些好奇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