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听课,看了的唯一标准就是:学习在课堂里真实发生了吗?
首先得清楚,什么是学习?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无论广义学习还是狭义学习,都会指向学习者根据已有经验的联结,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持久性变化。这里有三个关键词,一是变化,在课堂里,学习过程中要能看到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变化;二是与已有经验的联结,所有的学习都不是空中楼阁,学生是带着前拥理解进入学习的;三是持久性变化,学生的改变不是偶然一次,偶尔一点,而是要在学生的真实生活中持续发挥作用。
根据学习的定义和特点去观察现实中的课堂,就会发现课堂里会出现三大问题:虚假学习,机械学习和竞争学习。
什么是虚假学习?举个例子,有的孩子安静地坐在课堂里,看似学习很认真甚至很勤奋,可是让她说一说学到了什么,她什么也说不清楚,一做练习就犯糊涂。再比如这几天听课,有些课堂简简单单,却能看到学生在发生改变,而有的课堂热热闹闹,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没有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甚者生硬地安排一些德育活动,看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要真实的学习,就要建立起具有安全感的学习场域,每个不懂的孩子都可以站起来自如地提出自己的困惑,展示自己的不足,求助老师和同学。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凸显语文学科的本质,抛弃表面的热闹,扎扎实实地开展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让所有孩子去读,去写,去听,去说,具身的学习行为才能保证真正的学习发生。
机械学习其实都不用解释,机械的“你讲我听”的教学,零散的知识点教学,与生活毫无关联的学习,机械的死记硬背加刷题等,都是常见的现象。四十年前我们的学习是那个样子,到现在仍然有不少这样的学习。像专家一样思考问题,的确是应该推崇的。加强学科与学科的关联,学科与生活的关联,建立横向联系的课堂,拓展学生学习的宽度与融合度,
竞争学习多于合作学习,在小学也不少。当然,良性的竞争也有其价值,但是与其把功夫花在竞争上,不如花在合作上。好的合作就有1+1大于2的效果。这些天看到的合作学习,要么走形式,要么合作质量不高。怎么样挖掘合作学习的魅力,也是老师们值得花功夫研究的内容。
今天看到一年级小朋友,心生欢喜。小朋友那明亮的目光,那可爱的小表情,那奶声奶气的读书声说话声,听着心都被化了。我在校内外听过很多课,随着年段升高,眼神的明亮度却在降低。读书越多,怎么越没有精气神了?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