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这句话是我N年前记录在QQ里的一句话,至今都在提示我如此、如是。
今天听老师解读正念,尤其是听她建议大家对正念不要有期待,忽然想起了这句话,并且深以为然。
包括正念在内的所有方法,是指明了一条路,往心本位走,但能走多远、能有多少助益,不是方法本身的事,而是修行的那个人,有了何种选择,用了多少心、行了多少路。
回到让我茅塞顿开的另一面,教育也是如此。我们总觉得给了孩子方法,他们就应该怎样怎样。比如,我陪她读了那么多年书,她应该学富五车。再比如,我在她身上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她应该更优秀。
如果把我们比作那个“方法”,我们也只是“方法”罢了,孩子如果内心不认同、不想改变,“方法”只能是摆设。甚至连摆设也不够格,是一把刀子。
我曾听到一句感人的话,用生命感动生命。之所以用“感动”,我理解是一个有效的力,它不但给到了被感动的人,也推动了这些人有了自愿的改变。暂且不谈改变的深度和广度,但方向总是对的,每走一步都算数。
领悟了这一点,我们的急躁会减少大半,我们回归了本位,回归了自己。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也就是把能做的事情做到,其实这份心力已经尽到了,我们的人生就已经圆满了。至于结局,不是我们能左右的。
正念通过对心灵、身体和周围环境的觉知,让某个情绪升腾的时候被关照到,暂缓喷发的时间,留出空间让理智脑参与调停和选择,进而得到一个相对理性平缓的处理方式。
我们不要对正念期待的原因是,可能这整个过程我们都保持了清澈觉知,但我们仍然会选择并不怎么理性的处理方式,那是我们在那个当下觉得最恰当的选择。仅此而已,接纳就好。
把这份不期待用到生活中,用到和人、物相处的关系中,切断了关系的纠葛,和自己待在一起,就是一个舒服的状态了。
感谢老师解读和引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