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敷一篇。
上午看了一则视屏,有人采访上海一个破旧小区居户。视屏里先后扫拍了几次小区全景式的画面。有点太落后了,房子都只有四五层高,每一层都是通式联廊,各式电线像烂蛛网到处乱拉,走廊里挂满了花花绿绿的衣物。很多居民赤膊露腿的在走廊里蹓躂。中间一个篮球场大小的空地,四周是这些老房子围住。到处却很敞亮,房子低矮嘛。看后脑子里崩出三个字~贫民窟。几乎不相信大上海还有这么个地方。
采访者来到一户主家,嗬,这秃顶老头还真是健谈,几乎半个多小时就他一个人说个不停,清楚明白,用语恰当,完全是很标谁的普通话,不带一点上海地方口音。感觉上海人比别处的素质高。
原来这并非是贫民窟,这小区的房子是老古董,建成快100年了,而且是外国人建的,属文物保护单位。
这老头70岁,他说“和共和国同龄”。准确说他比共和国“小一个月”。他家这房20平米,老两口,还有个38岁的闺女~这说的比较含糊,有无婆家不太清楚,反正有她的床铺,采访时她不在场。
20平米,3口人住,厨房、卫生间、杂屋间、两张床,几乎无法走路,连墙上都挂满了东西。但到处干干净净的。老头说,怎么办?这房子是1930年英国人建的,文物保护啊,不能拆也不能卖。自己想去外面买大房子又没钱,否则把这租出去也行。有些人把这里房子是租给外地人,大多数都是老住户,比他们这房子还小的一户才10多个平方的也不少。
看不出这老两口有什么痛苦,略微有点点抱怨地方窄了点。他说这房子质量如今没法比,墙体非常厚实,哪怕来个8级地震也垮不了。门窗全是厚厚的实木,都是90年前建房时原装的,还好好的紧实得很,电钻打个孔很费力。房子内空高近4米,房子虽小不闭闷。显然,让他搬家他还挺舍不得,除非有大新房在等着他。
老头比我刚好大10岁。他1968年下放去东北,在那里生活了10多年。这房子是他父亲留下的,他回上海在这里一住就是40多年。
房子,无非就是遮蔽风雨、晚上睡觉、没事落脚的地方。这20平米住着一家3口的确显得有点穷、不方便,但这房子利用率却非常之高,已经使用了近100年,还是好好的。如果都这样节约,地下宝贵的不可再生的矿产又该节省了多少?节省下来无非是留给我们的后代,现在大力提倡节省真的是时候了。这20~30年资源浪费真是吓人,到处是挖了建,建了推,日夜搞个不停,仅是方便了现在,实际上却是坑了未来。你要建就建得使用100年还好好的,也不要建得那么多,空置在那里毫无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