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行,xíng;兕,sì)入军不被甲兵,(被,bei)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雅迪希:
1、本章主要是老子是怎么看待生死的?正是人自己生出的对生死的烦恼导致了死亡的加剧,这是违反生命的本来意义的。从无到有,再回归到无形成一个闭合循环。
河上公的注与众不同不同:“出生,谓情欲出无内,魂定魄静,故生也。入死,谓情欲入于胸次,精神劳惑,故死。”情欲从内心中消失了(出来了),魂魄安定寂静,所以能够生。情欲进入心中,精神受到折磨,所以必然死。这是把“出”和“入”的主角解读为人的情欲,无情欲则生,有情欲则死。道家是倡导养生的,情欲是养生的死敌,所以河上公用情欲解读经文。
2、这里的“徒”,我理解为徒弟、自然的追随者。可以演变为长寿的,短命的,作死的三种人,而善摄生者,属于后天保养修养而长生的,一切按“道”行事,他的脑海里就根本没有死地,即使有也根本不当回事,外界怎么会加害于你呢?。以其生生之厚不是自然的求生之道,太刻意而为之了,故动之于死地。
3、本章对养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释德清注:“皆知养生,而不知养生之主。苟不知养生之主,皆为不善养生者也。摄,养也。盖闻善养生者,不养其生,而养其生之主。然有其生者,形也;主其生者,性也。性为生主,性得所养,而复其真,则形骸自忘。”后世和今天的养生是养形(子),养生主是养性(母),滋养自己的本性(天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