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准的目标在于使枉者直,使歪者正,正者,中也,中之用,乃为中庸。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入,在家思孝;出,出外思悌。
孝和悌,本质是顺;顺的本在于顺道,末在于顺人。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顺道者,自得顺人之分寸拿捏。顺道者心在道。
顺人者,不必是顺道;顺道者,必是有顺人之智,所谓智者利仁,自知顺人之尺寸——顺仁道。这是个分寸拿捏问题——如何做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便是个分寸校准问题,而校准的目标在于使枉者直,使歪者正,正者,中也,中之用,乃为中庸。
谨者,亦是尺寸的拿捏,度的把握,火候的掌控,三位一体的合一智慧,得此智慧者必使己信之于人。这也是个分寸拿捏问题——如何做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便是个分寸校准问题,而校准的目标在于使枉者直,使歪者正,正者,中也,中之用,乃为中庸。顺道的过程就是回归中道中庸的过程,回归天道的过程。这也是回归至善的过程,至善至美至棒的分寸拿捏和尺寸校准过程,叫止于至善的过程。
而至善至美至棒的分寸拿捏力和尺寸校准力发乎心动乎行,便是一种显化过程——即爱人,所谓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就是以上这个意思。心亲于仁(天道,中道,中庸,至止)必是自然而然地泛爱众,所以孔夫子说做到泛爱众,其实已经是亲近于仁了,亲近于天道了,也就是佛家说的慈悲心,仁近于慈悲心。更近一步,仁的本质就是慈悲,慈悲的本质是因心与天合一,心与天道同频,心与中庸同源,心归正焉,此心在天在正在中焉。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下回分解。谢谢阅读,谢谢有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