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俗话也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俗话还说:远亲不如近邻。普通人都需要相互帮衬,只有少数自身很强大的人才可能不需要帮靠。
《大染坊》中陈寿亭小的时候讨饭饿晕在周采芹家门前,后被周家收养,最后两个人成了患难夫妻。周采芹因为身体不好不能生二胎,觉得儿子一个人没有帮手,就提议让陈寿亭纳妾,选个年轻壮实能生育的,但是陈寿亭执意不肯,他说不想因此伤害了两个女人,还说:将来你儿子要是当了总理,那帮他的人还会少吗?呵呵,帮靠无处不在。
人在某些特殊的时候,可能会想找人说说话。在某个特殊的时候,会想找个肩膀靠一靠。
父母家人,亲戚朋友,邻居街坊。这些关系中,来,理一理。先说父母,可能故去,可能年事已高,有那份心没那份力,再说兄弟姐妹,亲戚邻居,可能都已成家立业,各有各的家庭,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自顾不暇,哪有精力管别的。至于孩子小辈,可能还小,可能就算长大了,也指望不上。佛说,父母与子女就是个债务关系:要么还债,要么讨债。那些懂事、有出息、孝顺父母的,就是来报恩还债的;那些惹祸要父母擦屁股的、天生残疾或没出息要父母照顾的、忤逆不孝顺的就是来讨债的,父母前世欠了他们的,所以他们就来讨债了。至于那些小的时候惹事闯祸,长大了有出息孝顺父母的,应该算是既讨债又还债的吧,该讨讨,该还还,一码归一码,清清楚楚。但是,不管是讨债还是还债,可能都指望不上。
还有朋友呢?什么是友情?
那位亲人般的贵人朋友,应该在此大书特书的,但是这里“负情绪”的地方我不说,这里我说别的。
那位一起上山砍过柴,一起下河摸过鱼,一起上茅房用香烟壳子擦屁股的老哥呢?算吗?算!只是一如前面说的,也是有家有业,自己一身毛病,也是有心无力。
那位在高中时一起去考过兵,外号“嫂子”的友们,当兵去了柳州,最初尚有书信往来,后来失去联系,如今不知身在何处。
那位一起上过初中高中,一起搞过勤工俭学的友友呢,曾经算。多年后,因为一件我觉得莫名其妙的事,无疾而散。
那位一起喝过酒,一起泡过妹子的哥们呢?曾经算。他搞工程套住了, 我刷信用卡套现替他填窟窿。说好的一个月 ,结果还有大几千他人都离开了上海,虽有联系,但过了五六年,一直难啊苦啊的,没有了结。最后我主动删除了他的联系方式:眼不见,心不烦。可见,酒肉朋友靠不住。
那两位本地的对我多有提携的忘年交老大哥们,可叹因病英年早逝,不胜唏嘘,唉。
还有,
那个年三十了都没回家帮我布置新房的“高铁(高中铁瓷)”,
那个走亲戚趁我去吃点心的时候,把小人书排满一桌子等我回来再看的老弟,
那个在学校的通铺上睡过一个被窝的“中铁(初中铁瓷)” ,
则都是因为谈而伤感情的MONEY,渐行渐远,好生无语。这里面有我的错,又或者说没有我的错,有些莫名其妙,有些不明所以,有些无奈落寞。算了,不说了。
人在某些特殊的时候,可能会想找人说说话。可是如此一圈看下来,会发觉这个人找不着,一个也没有,好失败。
俗话说得好,求人不如求己,靠人不如靠己。趁着能动能挣钱的时候,好好按着自己的想法活过,活过,活过,身体硬朗坚持到最后一刻,倒下了就不用再睁眼了,一走万事休。又或者像《杀生》里面的黄渤,最后就自己走进自己为自己准备好的棺材里,推上棺盖,一世OVER。
(言多必失。失就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