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工具:功利读书法
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当你去想要去读一本的书的时候,会是考虑以下的问题吗?
(1)这本书,你会怎么读?从第一个字一字不落的开始读?还是挑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来读呢?
(2)你们读了几遍?
(3)有没有做相关的延伸阅读,如果有是什么呢?
(4)如果要你像我们推荐类似主题的书籍,你会推荐给我们什么呢?
可以用这几个问题来问问自己,也是一个很好的自我探索呢。
其次,如果说,学习力很好的人,你们脑海中会出现谁呢?
我会出现奇葩说上的“詹青云”,哈佛才女,BBK,出口就能辩论——这些神人总是会引经据典,读海量的书,聊一些你甚至没有听过的话题,那她们是如何学习的呢?而且我们一天同样都是24小时,她在一个律师事务所工作,也是超级忙碌的,那她每天究竟用多长时间来读书呢?
那说一个概念,叫做“认知效率”。
比如,问身边的小伙伴,你空闲的时候干嘛呢?——不如学学英语吧。
为什么学?——这个未来总会有一天有用的吧。
他回答不上来,因为他根本没想为什么要学,要学什么?
我们这代人,有没有这样的一场景,放学后家长还没回来,你是自由的。如果,大人回来的一瞬间,只要你不在书桌前,大人上来劈头盖脸就是——怎么又在玩,不去写作业,不去读书啊?如果你在书桌前读书,不管有多慢,读什么书,大人就不打扰你了,所以经常是书中书,对吗?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一个概念——学习,总不会错。跟工作的目的就是钻钱一样。
但是,这个思路其实是错的,在知识匮乏,非终身学习年代,学肯定比不学好。但是在今天,知识爆炸,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比的不是学不学,而是认知效率。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
1、极其功利的少读书。
认知心理学认为成年人学习有三个前提要求的时候效率最高,有目标导向,有即使反馈的最近发展区。简单来说——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学了有地方用,难度适中的知识最有效。
所以,我在读书做挑书的时候,都会上豆瓣上找评分高,出版多,大师的书,就是这个意思。
2、极其功利的配置资源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给阅读做了几个分类:娱乐型、知识型、心智型。如果是爬山为比喻,
娱乐型,就是下坡,越走越舒服,比如小说,网络爽文
知识型,就是平坡,能开动,但是略微出汗
心智型,上坡。爬起来很累,但是会练习你的脑力和理解能力,理解新观点的速度也会增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力增强了。
很多人天天学习,学习力却没有什么变化,甚至有所下降,感觉自己的脑力体力随着年龄增大,都下降了,整天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好使了。其实就是心智提升类书籍读的太少。因为他的主要认知是娱乐性和知识型。——如果一个人读一辈子的杂志和报纸,也不会增加学习力啊。
所以,真想掌握每一个方面的技能,还需要功利的配备相关的资源。
比如,我在练习学习力的时候,我会读《好好学习》、《如何高效读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些书都是提高心智的,需要攻读,需要大段的时间来阅读。
《认知天性》、《人生设计》等等,做知识性阅读的时候,我会在微信读书,得到读书上,可以用碎片的时间来读。甚至可以直接用听书的方式来听。
娱乐性,那就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肆意的躺在沙发上,端起一杯咖啡的那种。这些就是用来放松和调解的。
3、不要从第一页开始读
最傻X的读书方式,就是直接找一本书,然后打开第一页,接着开始往下读。
因为,不是所有的书都是小说。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新入学的时候,去认识新朋友,你会见一个人就去打招呼吗?当然不是,你会去找那个看起来最友好,离你最近,或者最漂亮的那个,对吗?
读书也是一样。
第一步,先看书评,然后在平行比较几本,再选择。
第二步,看看目录,看看里面的内容是不是你所喜欢的。
第三步,看看章节,带着问题直接切入你想要读的章节,想系统学习可以从目录开始。
这样,大概每次选书在15分钟左右,但是比你花好几个小时读一本无用的书,效率还是大大的提升了。
有人会说,从第一页开始看,我觉得这样更系统呀?
第一,如果你脑子里没有框架,看完整本书,也不太可能有框架。如果把系统比作大象,你的认知和记忆区间都是手掌,仅凭直线型的看书希望摸出系统,就好像盲人摸象——脑子里面不清晰,没有全景图,增加再多的细节,也不会出现全景。
第二,或许你并没有配备更加系统的认知资源和时间,很多书半途而废,可能更加不系统。
及其功利的读书、按需分配来读书,不从第一页开始读书,有了目的性、认知资源以及带着问题读的三个筛子,要读的书会减少,但是阅读速度至少提升了一倍——不会有太多的知识和无效信息来打搅你了。
为什么人还是做不到?
就跟知道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一样。很难,但不代表做不到。因为人的大脑是一个认知的吝啬鬼,我们本能的选择最简单,最不耗脑子的方式进入,就像拿起一本大家都在读的书一样,“读点书总没有错,大家都在读”,那不是在读书,只是在寻求阅读奖赏。
这就是功利的读书法。
回顾下,在阅读奖赏之前就选择了延迟满足——先找目标,调整好资源,带着问题进入。就这三步,让你跑赢90%的人。
第二个工具:学习金字塔
学习金字塔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又学习专家爱得加·戴尔1946年提出。他用数字形式形象地呈现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有多少。就是这个图上的百分比了。
这个是个什么概念,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小伙伴工作没做好,做错了。
开会批评他10句话,2周后,他只记得半句。
如果写邮件说清楚,他只记得1句。
当面说他听,记得2句。
陪他聊聊,为什么做的不好,记得5句。
不仅配聊,还陪练,做个二陪,那记得7句半。
如果让他搞懂,然后教其他同事,就记得9句了。
所以,各位,我们现在推行的组织内读书会迭代到3.0,我们有一个主要分享人,进行同一主题的分享,那他的吸收率是90%。然后其他小伙伴会参与讨论,至少到了50%,随后还有作业和实践,才能到达75%,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布置作业的原因。
其次,重要的知识其实不在书本上。
有意思的是,学习效率在30%以下的,都是单人的被动学习。而学习效率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的主动学习。一群人学要比一个人学更好——这样牵涉到一个重要的概念——静默知识,又叫隐形知识。
隐形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对应概念——显性知识指的是可以通过文字、图表、公式、手册等表述的知识。这些知识很容易在个体之间传播。而隐形知识则是一种策略性的元认知。是“如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个人信念、看问题视角和价值体系等专家都没有觉察到的隐形要素。
显性知识的门槛低,其实高手和一般学习者的差异,只要是隐形知识的比重的差异。
比如,说到销售,及时我们未来的销售话术可以领到每一个老师,每个销售人员都有标准的问好,销售话术,对应技巧等等,但是厉害的销售总能抓住对方一两个一闪而过的迟疑,提出一两个真理乍现的提问——这就是靠经验积累出来的,正如那些老戏骨的镜头感,临场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有太多的古训一次次的重复了这个真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阳明的“行到极处便是知”。他们都知道——更重要的知识,其实不在书本上,而在人,在口口相传,在圈子里,也就是我们这些小伙伴身上。
于是,我才把读书会做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希望大家能够给我更好的建议和支持,谢谢大家。
如何增加自己的学习效率呢?
1、多感官
看、听、说、画、写、做。尽可能把眼耳鼻舌声意全部用起来。刺激的通道越多,记得越牢。
2、进入好的圈子,好的社区,找好的导师
比如,这两个月,我就做了两起线上《自我探索课》的助教,一方面巩固了自己的知识,一方面可以传授他人知识,同时还借鉴他们的开会模式,拿过来直接用了。
3、费曼技巧
就是通过教别人让自己学会。
这是他费曼在TED演讲上提到的一个方式——当他学习某样东西时,他就会尝试教别人,而且用最简单的,最简洁的方式教会别人。
那怎么做?很简单
首先,选择一个你想理解的概念
找到一个A4纸,写下标题。——形式要做到位,觉得自己真的在讲课了。
其次,假装你在教某人
入戏,假象有学生在听,然后给他上课。当你一次次去解释的时候,你会对自己理解了什么,误解了什么,还差什么,有所感悟。
第一,如果遇到问题,停下来翻书。
当你卡到不行,讲不下去的时候,就是该重新学习了。然后一直到自己能顺利讲完为止
第二,简化你的语言
比如,我在跟大家分享的时候,我都是一个字一个字打的逐字稿,然后读两遍,看有没有自己都没读通顺的位子,调整,然后再看看,会不会太生疏,太繁琐,接着在简化。
如果还是有人担心,因为自己的表达能力不过关,不能去跟其他小伙伴做分享,
那么我会说,别当心自己的表达不够好,唯一该当心是你还没弄明白而已。
好了,这就是我关于学习力的一些想法了,下周会更新的是如何建立人脉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