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我是最近2个月来读的第一本专业书。如饥似渴。
埃里克森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生于德国在芬兰成长过一段时间,最后定居美国。他和自己的太太都是大学的教授,因此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著书立说。他一生出过多本专业书籍,这本书是专门研究儿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是如何成长的相关范式。主线当然还是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儿童成长,这也是为什么读起来会晦涩难懂的原因之一。但相比较于《梦的解析》而言,还是要轻松一些。
埃里克森最著名的理论是“心理发展8阶段理论”(百度可以查到)。在他的眼中,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和决定未来的最重要的时期,所以在这本书中通篇也是在研究儿童和社会的关系。通篇结合案例,对第一阶段的心理学工作人员进行儿童咨询有非常好的借鉴性意义。建议儿童工作者,或者有一点心理学底子(最好是对精神分析有一定的理解)或者对于理论研究有非常浓厚兴趣的人阅读,以免因晦涩而读书受伤。
有一个案例非常触动我,并帮助我理解了社会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山姆是一个3岁的犹太小男孩,平时非常调皮,是人们喜欢的“调皮鬼”。因为在看到死亡鼹鼠以及不经意拍死蝴蝶的时候出现了“惊厥、眩晕、攻击母亲”等行为来到咨询室。在后面的游戏和心理治疗中,山姆经常会制作“盒子”形状的玩具或模型,过程中会间歇性发病。与家人沟通后发现,山姆的怪异行为是在奶奶去世不久后发生的。在咨询的过程中最后发现:山姆之所以出现怪异行为和外部攻击行为以及焦虑状态皆是因为他认为是因为自己导致了奶奶的去世,而且把死亡和曾经和母亲之间体验过的一次冲突体验联系在了一起,认为和母亲起冲突的过程就是死亡体验,每次惊厥和眩晕都是自己的死亡体验,对自己的否定,攻击,都是从此而来。这种神经症似的行为来源,是现实挫折事件的不断强化和关联的必然结果。
这是一个复杂的案例,但道理却很简单。如果把刚下生的婴儿看作一张白纸,那么他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在这张白纸上刻上一段符文,而这些现实事件是如何作用在一个人身上的,到底起到了积极还是消极的结果,在环境和遗传的双重作用下,从成为一个受精卵就开始了。
童年是一个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我已为人父,更有一颗敬畏之心,帮助孩子体验真实的世界并支持她形成自己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是我最近20年的重要任务,希望我的平和可以给她带来一点点启示。
爸爸与女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