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设计沟通十器》我一一翻阅了设计交付物,当考虑“站点地图”即app map时,我才意识到上一篇(一)中建立的concept model其实被我错误理解成了产品的结构层次目录,而这正是站点地图的内容。概念模型是由用户操作+操作的实体组成的抽象模型,以逻辑结构为主,站点地图是表现具体展现页面的层次结构,以物理结构为主。我重新整理了层次结构图,构成了如下的app map:
![](https://img.haomeiwen.com/i1141018/fbab0ef3ee671477.png)
接着,从用户的角度分析用户对app的操作流程,绘成流程图,加上标注:
![](https://img.haomeiwen.com/i1141018/171d7780c26559db.png)
这里用英文字体表示,显示的更清楚些。其中,用户操作主要有5项:
- 查看内容推荐。用户可以输入起终点来筛选合适的阅读内容,进入分条内容后可以进行分享、创建、点赞、评论和收藏的操作。操作计入动态中。
- 查看社区。可以通过tag选择某一话题下的内容,进入分条内容,可以提问、回答和给出建议。
- 进入个人中心。可以设置常用路线;管理个人设置账号;查看动态、收藏、关注的人和关注者。
- 查看我的消息。可以查看个人消息--创建内容和评论的回复、私信,和社区消息--提问、回答和建议的回复。
对于已登录和未登录的用户,可进行的操作有所区别。借“好奇心日报”、“澎湃新闻”等做参考,已登录用户拥有而未登录用户不能进行的操作有:
- “个人中心”和“我的消息”中所有内容,包括账号设置、动态、收藏等;
- 内容推荐页面的“创建”、“收藏”操作;
- 社区页面的“提问”、“建议”操作。
注意,对他人问题的回答和点赞、分享、评论功能可在未登录时完成。
最后,用Sketch 3 构建了线框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1141018/cbe7280131a6c6ea.png)
第1、2、3行分别为内容页面、社区页面、消息页面,4,5行为个人中心页面。
这里优先把个人设置的选项,包括字体大小,登录编辑退出,关于,帮助反馈以及更多高级设置放在后面考虑,而优先考虑收藏、推送、关注、粉丝这些记录功能,这样就把关注重点放在推送内容和用户互动上,其他附加设置可以在以后版本中逐步添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