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会崇拜的省思
周腓力(学院老师)
在这样一个不断转变、再转变的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在不断变化,主流思想被不断更新。不同的教会对崇拜的转变亦是天翻地覆,足以媲美宗教改革时期!面对如此犀利的转变、再转变文化,温州大部分教会依然“我行我素”!对于教会的崇拜没有任何的反思。依稀记得这样几个画面:
画面一:温州某教会青年团契崇拜。九点开始聚会,敬拜人员和司琴上台,带领弟兄姐妹一起诗歌敬拜。偶有不会唱则自动跳过,再选诗歌。九点半诗歌敬拜结束,祷告然后邀请传道人证道。最后一个环节通常带领的人有三种选择:要么直接主祷文结束聚会;要么带领一首诗歌然后主祷文结束聚会;要么带领诗歌祷告之后再主祷文结束聚会。实在难以看出精心准备的态度与敬畏之心。不过,“好处”在于帮助带领者激发“临场应变能力”。
画面二:温州某牧区培灵会。一开始,牧区乐队带领诗歌敬拜。一位主领带着六位伴唱。台上则陶醉在表演中,台下则交头接耳,来回走动。诗歌结束是证道,然后祷告散会。饭后没有几分钟接到某人电话:“下午诗歌敬拜之后,证道之前我们片区的青年人献诗”。新鲜出炉的诗歌,没有任何排练,连自己的队友是谁都不知道!然后上台献唱!是指标人物吗?还是走走过场呢?完全失去对神当有的敬畏之心。
画面三,温州某教会,被温州传统教会称之为“成功神学的教会”和“过于活泼的教会”。每次崇拜之前精心准备。各个环节各司其职。所有参加侍奉的人员一起祷告!深怕忽略某个细节!在敬拜中弟兄姐妹全身心的投入,不知不觉置身其中!
这三个画面并不是一个个体,某种意义来说代表了温州现今不同的崇拜模式。前面两个画面,是千篇一律模式。因此,对于教会的崇拜需要再次认识且反思。
一、崇拜的概念
记得一次主日崇拜,早上八点(八点半开始崇拜)接到教会负责人的电话:“周弟兄,今天因特殊原因无法出席主日崇拜,能否替我带领敬拜!”我回复:“我不会温州话,而且我也没有准备!”负责人的回复:“没事的,崇拜也就是这样,不过是如此如此!”这样的心态,让我切身体会到,很多弟兄对崇拜完全没有概念!崇拜是什么?
马丁路德说:“在崇拜中,我们聚会一起聆听并讨论神的话语,然后赞美神、歌颂和祷告。”意思我们在一起崇拜,一起聆听神的话语,寻求神的旨意,然后对此以赞美和祈祷作为完全的回应。[1]
郭立特说:“崇拜并不是始於一股欣悦与兴奋之感觉,将人从自我带至零星福乐之境;乃是开始于我们在钉十字架的基督面前。因此崇拜是以荣耀神为目的,其中包括整个的生活和生命的整体;因为他是我们对无所不知的反应,而祂在宇宙中是主动的。”[2]
何嘉敏说:教会的崇拜是约中的敬拜,突显神人的关系;是神与人相遇的经历,一群人对神在耶稣基督里的自我启示做出一种爱的回应;也是以基督为中心的庆典,是庆贺耶稣基督的,并与他相连的聚会。[3]在崇拜中我们需要肯定自己是在主里“约中人”的身份与主相遇,并聆听神的话语,活出被更新的生命。
韦柏说:“崇拜是什么?崇拜实行上帝的故事!”[4]意思就是崇拜宣告、上演和歌唱上帝的故事。崇拜不是节目,并不是向宗教消费主义表演、提供娱乐和满足。崇拜也不是关于我。崇拜乃是叙事,也是一种行动。[5]以行动来回应神对我们拣选的爱和恩典!
萧克谐描述,“崇拜是信徒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环,因为他是每一个信徒不能缺少的;但他也代表灵性经验的最高的境界,是神与人的直接交往”[6]
透过这五位作者对崇拜的理解,从中大致归类为几个要点:
其一、崇拜以荣耀神为目的,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三位一体的神。唯有祂是有价值的,是值得敬拜和尊崇。
其二、崇拜是人的活动,人作为儿子、约中人、敬拜者对神自我启示的回应,也是对神的救赎恩典的回应。这种回应不应该被地点所限制,也不应该被某个时间点所隔离。人要在言语上歌颂神,也需要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涌流而出。诗人在诗篇45:1“我心里涌出美慈”。[7]
其三,崇拜是赞美歌颂,包含祈祷、祝福,聆听圣言。在整个过程中表达人的感谢与赞美,追忆人的信仰以及过往的历史。以心灵和诚实面对自身的信仰!
其四、崇拜是庄严、尊重与敬畏的事奉;正如圣经所说“惟耶和华在他的殿中,全地的人都在他面前肃敬静默”。这不是空洞的固有的形式。需要全人的投入,包括人的理性和感性。
所以崇拜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进行时态,是谦卑的表达内心极度的尊荣与委身。他不是一种简单的宗教仪式,也不是动人的音乐。他是让人体会耶稣基督无私奉献的爱,也因此聚集在一处,歌颂、述说神的其妙作为。
以这样的概念去比较温州教会目前主日崇拜的状况,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惨不忍睹。在安排上简单、无特定意义,崇拜不过是一种外在且一成不变的仪式。很多人知道几十年都是如此,却不知道几十年了为什么如此。每次的崇拜依然按照几十年前的模式——诗歌、纪念耶稣祷告、敬拜神祷告、讲道,结束祷告。虽然简单但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以及社会政治背景。几十年前,中国处于社会动荡之中,人们对这样一份真实的信仰弥足珍贵。对上帝是敬畏、是热爱、是顺服和尊崇。他们的崇拜活出神的荣耀。与现今只有表面没有实质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教会必须重新认识崇拜概念,并更加深入的从圣经本身看崇拜。
二、从圣经看崇拜
在旧约中,族长时期,崇拜开始萌芽。创世记八20「挪亚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拿各类洁净的牲畜、飞鸟献在坛上为燔祭」。崇拜开始慢慢与祭坛发生紧密的联系。献祭是人类献身于神的表示,献上祭物与建造祭坛被认为是族长时代以色列人崇拜的基本元素。[8]创世记十二8「亚伯拉罕在伯特利建祭坛」;创世记二十六25「以撒在别是巴建祭坛」;创世记三十五7「雅各在路斯也同样献上祭」。而亚伯拉罕献上以撒为祭物的故事,突显献祭的顺服、信心的回应。难怪加尔文曾描述:“神命人献祭,不是要给崇拜祂的人,更多世物的烦扰;相反地,神是要提升人的心灵。这从神的本性也可以看到:神的本性既是属灵,自然之友属灵的敬拜才能满足祂”。所以,献祭本身是对神的一种回应,更是一种福分。
这种福分来自于白白得来的恩典。是因着神丰富的应许,而这应许来自于神的约。我们都是约中人,我们都是在约中崇拜神。[9]创世记十七章11「你们都要受割礼,这是我与你们立约的记号」。所以行割礼是另一个与崇拜有关的要素,他代表着完全的顺服,完全的遵从。因此崇拜中需要谨记约中人的身份,并清楚我们与神的关系。
在摩西时代崇拜开始慢慢发展。申命记第六章,上帝指示摩西崇拜需要开启记念模式。记念上帝在历史中的所有拯救行动。[10]西奈山上的立约,更是神确立以色列民的身份,并颁布律法。出埃及记二十四1-8,神与以色列民相聚在西奈山,呈现了崇拜的雏形:首先这聚会是神召开的;其次人们各司其职,各就其位,全情投入到崇拜中;再次,在崇拜中神想祂的子民说话。而以色列民则是全然接受神的契约,并对契约完全的赞同和遵行![11]渐渐地,逾越节,安息日等在摩西的指导下开始集体崇拜。在出埃及记中神也指示摩西开始建造会幕。以色列民有了一个与神见面,崇拜神的地方。
在列王时期,随着大卫王朝的建立,耶路撒冷开始成为崇拜的中心。圣殿事工开始筹划,崇拜仪式,崇拜音乐团队,慢慢开始兴起。所罗门继位之后圣殿被建立,并成为以色列的中心圣所,全境的崇拜中心。圣殿也被分别为圣,繁多的礼仪开始出现,这些仪式被作为人崇拜的一种有型的见证。这些仪式丝毫不打折扣的遵守神所设定的规范。以色列在圣殿中向神唱诗赞美、祷告、祈求、聆听神的话语。这种崇拜显示出崇拜者全人、全意、全情、全体参与的经历。[12]
被掳归回时期,以色列民被掳巴比伦,失去圣殿的以色列民没有停止对神的崇拜。因而集体崇拜被个人崇拜取代,个人崇拜更注重认罪,祷告,诗歌赞美等。虽然美好,但是少了神话语的教导。为了能够聆听圣经的话语,会堂模式开始被建立。会堂成了犹太人教育,社交和崇拜中心。会堂崇拜通常以赞美开始,然后祷告、读经、教训、圣经教导等。在会堂崇拜中,并不像圣殿崇拜,需要神职人员。相反的非神职人员参与事奉,而礼仪形式比起圣殿崇拜简单得多。正因为会堂崇拜的兴起,使得犹太宗教的传统得以保存,代代相传。[13]
综上所述旧约时期,崇拜中特别强调以色列人的生活需要以神的主权为中心;以色列人不能以自己喜好的方式来亲近神,乃是遵行神的吩咐。神要亲自带领以色列人如何崇拜;即使后期被掳巴比伦,以色列人承接犹太传统进行崇拜仪式。虽然有所改变,但是以色列人与神的关系得以建立,重新被肯定并更新。[14]
相比较旧约,新约崇拜的发展更快,更复杂。新约简单论及诗歌、声明、祝福、赞美诗和字里行间对崇拜的微妙描述。而根本的区别在于,新约充满耶稣基督的特征,基督是基督徒信仰的中心。约翰福音四23「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祂,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祂」。充分说明了耶稣基督是崇拜的起始。耶稣将万人带到父神的真理中,让人以信心和顺服把荣耀归给天父。
在以弗所书一3-14,
3「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 神!他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6「使他荣耀的恩典得著称赞」。……12「叫他的荣耀,从我们这首先在基督里有盼望的人,可以得著称赞」。……14「这圣灵是我们得基业的凭据,直等到神之民被赎,使他的荣耀得著称赞。」
这段经文的开始和结尾都要求读者敬拜神。甚至在文中三次出现“使祂的荣耀得着称赞”。我们的救恩单单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我们应该使祂的荣耀得着称赞。因此,以弗所书另外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崇拜。[15]
在腓立比书二5-11节,则强调人活着的目标就是荣耀神。每个人都要屈膝,口里承认被高举的基督。这一切都将“使祂的荣耀得着称赞。”[16]荣耀神是圣经神学的基础。我们受造是为了敬拜神。我们蒙救赎是为了敬拜神。我们将在祂的面前永远活着,是为了敬拜神。
所以在新约圣经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神的崇拜。虽然没有留下相关的崇拜程序,但是有描述崇拜的相关活动。例如:音乐。玛利亚的《尊主颂》(路一46-55)、《西面颂》(二29-32)。在以弗所书,歌罗西书、启示录等书卷都可以找到相关诗歌。崇拜者以唱吟诗篇、圣诗、灵歌来想神表达感恩的赞美。
读经。耶稣曾在会堂中读经,旧约圣经继续成为基督徒崇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讲道。保罗曾经在临终前祝福福提摩太要忠实的传扬神的道。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
祷告。登山宝训主耶稣特别教导祷告的范例。五旬节圣灵降临,使徒们开始彼此擘饼、祈祷。
圣礼。耶稣要求跟随祂的人受主餐和浸礼。祂要求门徒以守主餐来纪念祂(太二十六26-28)。而浸礼则是承认基督的一种外在表现,在加拉太书三27「你们受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浸礼和主餐是基督徒崇拜特有的。[17]
这些活动,在温州教会的崇拜中依然可见,只是初衷产生改变,心态产生改变。脱离了圣经所要求的心灵和诚实,不管如何,圣经的教导是清楚直接的,当以敬畏的心荣耀真神,崇拜祂。以此为我们人生的福乐和目的。
待续……
崇拜的省思(下)https://www.jianshu.com/p/837502b868c4
[1] 陈康,《崇拜与圣乐》,香港:基道出版社,2005,7。
[2] 郭立特著;陈锡辉译,《基督教的崇拜》,香港:道声出版社,1988,13。
[3] 何嘉敏,《崇拜与声乐随想》,香港:浸信会出版社,2011,18。
[4] 韦柏著;陈永财译,《崇拜:历久常新》,香港:基道出版社,2009,8。
[5] 同上,19。
[6] 萧克谐,《基督教宗教教育概论》,香港:道声出版社,2003,182。
[7] 陈康,《崇拜与圣乐》,香港:基道出版社,2005,20。
[8] 陈康,《崇拜与圣乐》,香港:基道出版社,2005,23。
[9] 何嘉敏,《崇拜与声乐随想》,香港:浸信会出版社,2011,20。
[10] 韦柏著;陈永财译,《崇拜:历久常新》,香港:基道出版社,2009,26。
[11] 陈康,《崇拜与圣乐》,香港:基道出版社,2005,25。
[12]同上,28。
[13]同上,30。
[14] 威廉•端力斯著;冯美昌译,《认识旧约神学主题》,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33。
[15] 艾荣恩著;平山译,《敬拜新视野》,台北:校园出版社,2004,41。
[16] 艾荣恩著;平山译,《敬拜新视野》,台北:校园出版社,2004,43
[17] 陈康,《崇拜与圣乐》,香港:基道出版社,2005,3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