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上海进博会的交通管制,回老家待了两三天。听着早餐店老板浓浓的响水口音,情真真意切切的乡愁一时奔涌到心头。外面的世界千般好万般好,也抵不上一句乡音。有人说:现在的90后00后没有乡愁。其实,他不知道的是"乡愁"早已融进我们的血液里/我们的骨子里。无论何时何地,也改变不了"我是响水人"的客观事实。
对于儿时的我来说"乡愁"就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不明其中滋味。只到有一天背井离乡,听着那些与自己所不同的口音,心底突然有种想回家的冲动。可生活就是生活,恍惚间出门在外已有十几年。虽然逢年过节都会回去,可那浓浓的乡愁依然会因为听到一句正宗的响水话而热血沸腾。
我出生于响水县六套乡的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儿时对于六套的认识完全来自于父辈的讲述。有一天突然知道居然还有五套/七套的存在,感觉有点匪夷所思。不知为何这地名是这样排序而来。后来听说:以前有个大干部从上面来视察,一路走来便取了"大套、二套、三套……"。这些地名,我感觉比较有趣,我便开始喜欢打探关于地名由来的故事。偶然一次听我爸说:其实,六套的由来是防洪渠的第六套,便是六套了。这两个版本的"六套"名称故事,我也没去细细的考究。
上了中学,遇到一个家族的侄儿是同班。有一天他把家族家谱从家里带来给我看。对于家谱上面西汉/东汉的帝王传系,也就是一笑而过。家谱上面记述我的祖先从明朝中期迁徙致"太平村"这一段十分的感兴趣,其实这"太平村"便是现在的六套乡刘老庄。原来我的祖先在明朝中期的时候便已经定居响水六套了。
有时会感觉"六套"这名字太土,有种莫名的嫌弃感。便想知道古时"六套"叫什么名字?记得我们上中学那会没人接/没人送,每周都是自己走着上学/走着放学。那时也调皮,走走玩玩的。偶然发现乡镇府那边的新桥居然命名为"回龙港桥",感到比较好奇,便开始留意起来,终是收集了点故事。原来古时我们"六套"不叫"六套"叫"回龙港",貌似跟今天的‘陈家港’差不多。那时的六套,东边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一次路过六套登台远观大海便回北京了。皇帝乃是真龙天子,这边是个港口,皇帝又从这里回去了,当时人便把现在的六套称之为"回龙港",这也便就有了现在的"回龙港桥"。多有文化底蕴的名字,现在居然不用了,真是可惜。
记得那时一次我把关于"回龙港桥"的故事写在了我的作文里,被老师给了一个高分。也就是这个高分让我又开始打探六套是否还有其他的古称。"双月镇"又是一个好名字,原来六套以前还被称为"双月镇"。这个名字就扯不上什么皇亲国戚名人轶事了。古时六套的地形犹如弯弯的月亮,天上一个月亮,地上一个月亮,便有了"双月镇"的由来。现在六套中学前面有一座桥梁便是"双月桥",大家伙有空可以去考证考证。
记忆里的乡愁还有很多很多,更多的时候只恨自己没有那么多的闲情雅致。如果有,真恨不得把六套/把响水,所有大大小小的桥梁/大大小小的自然村/大大小小的河流……都给他写下来。
刘亦池
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六日于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