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陵县以前叫中部县,1944年经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沿用至今。黄帝陵又被称之为“天下第一陵”,因葬于桥山,古称“桥陵”。
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
传说黄帝活了100多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间人们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佩剑。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家说法的由来,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史记》等书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而且汉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来此祭奠黄帝,所以这里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黄帝之所以会受到百姓的爱戴,也是因为皇帝在注重德治的同时,善于任用贤能,只要是品德端正,有胆有识的人都会受到皇帝重用。
咱们称自己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也是来源于皇帝,在原始部落时期,黄河中游生活着两大部落,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东部住着东夷太昊部落,南部生活着苗蛮蚩尤部落,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蚩尤部落大举进攻炎帝部落,炎帝因战败向皇帝求助,黄帝和炎帝联手,于蚩尤在逐鹿展开大战,蚩尤战败被擒杀;之后,炎帝和黄帝两部落又为了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见,在今河北阪泉境内展开对战,最终眼底战败融入黄帝部落,炎黄两部落融为一体,并成为华夏主体,因此中华后裔都把自己称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祭拜皇帝,一般为是“先祭庙,后谒陵”,分为了两大部分,一个是轩辕庙,一个是陵园部分。一进入景区,我们现看到的是轩辕广场,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由5000块鹅卵石铺就而成,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经过轩辕桥之后,我们会经过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来到轩辕庙的大门。进入大门以后我们会看到走手边有一株参天古柏,该树树龄已有约4700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黄帝手植柏”,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世界柏树之父”。后面还有碑亭,有咱们领袖人物毛主席,邓小平在此写下的祭文,离开碑亭后,我们还能看到有皇帝脚印,传说皇帝脚印有三幅,一幅在河南,一幅在山东,还有一幅就在这里了,据当地人讲,如果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意。最后我们还可以参观到“挂甲柏”,以半浮雕皇帝像。
轩辕庙就参观到这里,下面我们去拜谒皇帝陵。到了陵园大门,向门外左侧看,这个高20米的圆锥土台,叫“汉武仙台”。据说汉武帝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如果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而今,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据说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 前方这座陵冢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的安息之地。该陵为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意思是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桥山龙驭”碑前还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书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