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彻子
-1-
结缘《菜根谭》
打开洪应明的《菜根谭》,心里思绪万千。距离我第一次翻开它已经好多年了。我是初二的时候开始看《菜根谭》。
那时候不懂书中深意,只觉得取“菜根”为名,甚是好奇,又因母亲说那是一部传世佳作,于是,每天放学便跟着母亲一起在书房里看书。
母亲念,我便跟着念,一字一句。每念完一段,母亲就给我解释意思,她知道我听不懂,便给我举很多例子,从古代到近代再到当代,方方面面的例子都有。以至于到最后,我对书中的原文没记得多少,反而是对各种例子印象深刻。
后来到了大一,自己选了中文系。老师要求期末交一篇关于国学经典的读书笔记,于是,我从图书馆捡起了《菜根谭》,一字一句认真品读起来,并做了笔记,整个学期下来,涂涂画画写了厚厚一本牛皮笔记。
这一次虽然没有完全读懂我国先贤的无上智慧,但仍被书中包含的哲理、智慧以及对万事万物的感悟和理解深深吸引到了。自那以后,我便对《菜根谭》爱不释手。自己买了一本放在书包里,闲来没事的时候掏出来品读一番,这样反复多次,乐趣无穷,受益匪浅。
-2-
关于作者
都说要了解一本著作的精华,必须先了解其背后的作者。
《菜根谭》的作者现在一般认为是洪应明,他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明代万历年间的思想家、学者。早年的洪应明和那个年代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有着鸿鹄之志,立志于考取功名,为社稷百姓奉献自己。然而中间饱经忧患,历尽风波顿挫。
仕途上的种种不如意最终让晚年的他归隐山林,修道求仙,潜心著述。冯梦祯在《仙佛奇踪》中的《寂光镜引》中说:“洪生自诚氏,幼慕纷华,晚栖禅寂。”简短几个字便是洪应明一生的写照。
洪应明从早年热衷仕途到晚年归隐山林,这一转变不得不让人惊讶。其原因我们无得参考,不得而知,或许他已经参透了人生,懂得了社会险恶,人情淡薄;或许他厌恶了尘世,懂得了回归自我,平平淡淡才是常态。
于是乎,晚年潜心著述,一心修禅,参悟佛、释、道等思想,集合众说,写成了传世奇书《菜根谭》,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还初道人的此等贡献正如书中所言:“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思。”意思是说一个人待人处事得心胸宽厚,使你身边的人不会有不平的牢骚;死后留给子孙与世人的恩泽要流得长远,才会使子孙有不断的思念。
我想,还初道人已经做到了,他用自身经历去阐释了这一道理。这本《菜根谭》便是留给子孙后人的惠泽,令一代一代的后人受益无穷,因此还初道人也被世人传诵至今。
-3-
关于书名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眼,刚刚接触《菜根谭》的时候,很好奇,为什么取名“菜根"?
"谭"很好理解,就是谈论、议论、评述的意思,在这里就是探讨为人处世义理的意思。但为什么要用"菜根"呢?这也是我小时候的困惑。我当时是因为好奇书名,才跟着母亲一起读这本书。
虽然说书名如何得来,对我们如今去品读它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一本著作的名称对更好地理解内容以及书中精华有其特殊的作用,有人说书名是一本书的内容提炼,是一本书的精华所在。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去了解一本书的书名来源。
《菜根谭》的来源,历来有多种说法,认可度比较高的有以下两种。
其一,来源于“性定菜根香”,所谓“夫菜根,弃物也,而其香非性定者莫知”。意思就是说菜的味道是从根部生长的,所以种菜的人,都厚厚地培根。而菜根又多是别人不要的东西,即弃物。要品尝到它的香味,一般人是做不动的,只有真正性定之人,才能品到菜根的香味。
关于这种说法,有这样一个传说。
明朝宋神宗万历年间,洪应明曾经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专心著述。
洪应明住的地方,土质很差,农民种的蔬菜长得也不怎么旺盛,收成很差,人们生活很艰苦。农民将自己种的蔬菜拿到集市去卖,菜根又苦涩又压秤,买的人一般会去掉根部,这样一来,农民的收入就更低了。
洪应明当时生活也非常清苦,看到大把的菜根被丢掉感觉很可惜,就想将菜根取走,对你又不愿亏欠人家什么,就出一点钱将菜根买走了。时间长了,当地人都称洪应明为"傻菜根"。
有一天,洪应明的一位叫于孔兼的朋友到家中拜访。洪应明以菜根咸菜和米粥来接待他,于孔兼吃了之后,拍桌叫好。洪应明用菜根腌制的咸菜,色泽黑亮,咸香爽脆,没有菜根的苦涩,跟一般的咸菜相比,又别有一番滋味。
于孔兼便问其中道理,洪应明说:“菜根味道苦涩,普通人稍微尝试,就丢掉了。我觉得很可惜,所以,就将这些菜根腌制成咸菜。我的菜根之所以好吃,是因为我知道,美味急不得。我先将菜根用盐腌制,发酵一年后,去除菜根的苦涩,逼出菜根的香气。然后再用水去除菜根中的盐,在太阳下晾晒三日,让菜根更有嚼劲。最后,菜根配以花椒等香料,再腌制七日,才能端上饭桌。"于孔兼不禁感慨道:“性定菜根香“。菜根原本是别人丢弃的东西,而菜根的香气,只有心性淡泊沉静的人,才能领会其中的真味。也只有如洪应明这样淡泊的人,才能将菜根这丢弃之物,制作成如此美味的佳肴。
这个传说的真假,很少有人去考量,但是它实实在在表明了洪应明的淡泊洒脱。这等气节,非一般人能比。
另一种说法认为“菜根”得自宋代儒者汪信民语:“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于孔兼在《题词》中则称:“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
这跟我们今天经常讲的一句话意思相同,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能吃的了别人吃不了的苦,才能成别人所不能成的大器。后来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也说过:“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就是这个意思。
回过头来看,作者以菜根为名,意思是人的才智和修养只能经过艰苦磨练才能获得,表现了古代文人对于清贫的淡然态度。以菜根为名是以菜根之清苦历练来喻自己历经人世沧桑后所获得的一种超逸、通达之品格。
-4-
关于内容
目前流传的《菜根谭》有好几个版本,常见的是日本内阁文库昌平坂学问所的藏本,最初附载在明代高濂编辑的《雅尚斋遵生八笺》,此版本不分卷,只分前后两集,共有360则。
《菜根谭》是在收集前人警句、民间谚语的基础上,加上作者的个人感悟,进一步提炼、润色加工而成。它类似于《论语》,是一本论述修身处事、待人接物的格言集,也是历代文人竞相把玩的一部旷世奇书。
它的一大特色是文字隽永,对仗工整。作者见解独特,极富睿智;行文言近旨远,趣味盎然;文辞秀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寻味。
《菜根谭》所阐发的内容都是与人们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内容广泛。如个人品德修养、处事之道、持家交友、为官之法、个人成长等等。它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熔冶于一炉,它既主张积极入世、经营天下、为民谋福、恩泽后世的进取精神,又宣扬亲近自然、悠游山水 、独善其身、清静无为的归隐精神,同时也倡导悲天悯人、普渡众生、空灵无际的超脱境界。
品经典《菜根谭》,悟无上人生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