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
经历了“乌台诗案”后的苏东坡,贬官黄州。
这个荒芜之地,带给苏东坡的,并非是悲惨与凄凉,而是一种安然,一种豁达。
“苏东坡由现在起,于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东坡在东坡上,开始了他的务农生活。某种程度上说,他和陶渊明有共通之处。陶真正走入田园,苏真正走近百姓,也就是农民。面对官僚和农民之间巨大的阶级落差,他没有失望,没有消沉,更没有抑郁忧愁。他会因为土地发苗而高兴;会因为稻茎笔直而得意;会因为大麦丰收而满足,他会因为农事而喜,因农事而悲。这样的他,总归是不同的。不为别的,为他这一份淡然,为他这一份自若。
宋朝时期,羊肉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各贵族和官吏皆食羊肉。子瞻贬官地黄州的闹市里,一天只杀一头羊,东坡不和达官贵人们抢肉,只能买剩下的羊骨。他颇爱烹饪,将羊骨烤来吃,竟也津津有味。不买羊骨时,就买猪肉。潜心研制下,闻名中外的东坡肉由此产生。他甚至将自己的乐观豁达传递给身边的人——他专门写信给弟弟子由,推荐烤羊骨的方法。逆境中享受生活,自己行动为枯燥无味的生活增添几分乐趣,子瞻可真是一个妙人。
用现在的话说,子瞻他做到了一点——活在当下。在一个十分在意功名权势的时代,苏轼的做法是非常难得的。宋朝的党派之争十分恐怖,朝廷里风起云涌,在这样的的环境下,人心总是浮躁不安的;但子瞻不同。他不执着于党派之争,不执着于功名;他安心地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把酒言欢,在地方上努力为百姓造福。
大诗人如李白,也曾写过“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诗句也表达心中郁郁不得志之心;自古以来,真正做到出世的人,仅陶渊明一人而已。更何况苏轼早在青年时期就已在中央任职,自身才学受世人肯定;对于这么一位年少成才的人物,能在逆境之中找到自己内心的宁静,更能体现出他的不凡。
贬地荒无人烟,远离朝廷,不惧。坦然接下这样的任职,只求一东坡,一美景,一美酒,一老友,便可过上神仙一般的生活。从安然的生活中,他甚至看到了自己的渺小,看到了自然的伟大,懂得享受自然的馈赠,不得不说,苏子瞻,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