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常听到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现在还不想……
不管我说她需要做的任何事情,第一时间她给我回复的就是这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想做……
比如:
我:七点钟了,要起床了!
孩子:我现在还不想起床。
我:要洗脸刷牙了。
孩子:我现在还不想洗脸刷牙!
我:要吃饭了!
孩子:我现在还不想吃饭。
我:要洗澡了!
孩子:我现在还不想洗澡。
早上送孩子去上幼儿园,催起床、换衣服、上厕所、洗脸、刷牙、梳头发、吃早餐、换鞋、出门,直到送到幼儿园,经常需要从七点持续到八点半,从催起床开始就是各种不要,不要起床、不要换衣服、不要上厕所、不要洗脸、不要刷牙、不要梳头发、不要吃早餐、不要换鞋、不要去幼儿园……每个环节,都要和她进行各种拉扯,真的是心累……
今天周六,早上起床后我喊她去洗脸刷牙换衣服的时候,她还是说“现在不想”。
过了一会儿,孩子想起来昨晚和爸爸出去散步的时候,新发现小区对面的一家超市,并且买回来一个大大的穿着长长的粉色裙子的娃娃,回来后很开心地给我做着各种介绍。因为我还从来没有去过,这会儿,孩子就要带我去逛逛那个超市,实际上是还想去再看看她喜欢的其他玩具。
我说:好啊,不过需要在你把出门要做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我们才能出门,比如洗脸刷牙……
我话还没有说完,孩子马上说:好的好的,我马上去洗脸刷牙,我自己去!
于是,今天早上的洗脸刷牙是史无前例的快速自己解决的,过了一会儿,自己去衣柜里挑了衣服自己换好了,还跑过来催我:妈妈妈妈,你的出门准备工作做好了没?快点快点哈!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这就是孩子做这些事情的内在动力有差异,说白了,就是我乐不乐意。
什么是内在动力?动力指的是推动我们做一件事情的这股力量,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所谓的内在动力,指的是做事的动力来自于内在,是为了享受乐趣,提高能力,这个出发点与自己有关,与体验有关,能自得其乐。如果把一个人比喻成一部汽车有内在动力的人,既拥有发动机,又能生产原料,自给自足,形成了做事的闭环,能直接驱动自己。所谓的外在动力,指的是做事的动力来自于外在,是为了酬劳、分数、奖赏、义务、赞赏等等外在的因素去行动。
意识到了这个差异的原因,那么就需要想想,怎么样让孩子乐意去做那些她还不想做的事情呢?培养孩子的感觉。
就是说,让孩子感觉好,心里充满了欢乐,开心了做什么都顺畅。既然你不想做这个,那么你想做什么呢?那我们就先做什么,不过设置一个限度。
比如,还不想起床,那是想做什么呢?还想睡觉,哦,还想睡觉呀,那就再睡一会儿,五分钟还是十分钟?由孩子自己决定,时间到了再喊起来,其实孩子已经睡不着了,时间到了再喊的时候他就自然会起来了,当然如果真的没睡够的,先想办法把他的瞌睡弄醒。
比如,要吃饭了还不想吃饭,那你想做什么呀?我还想看一会儿电视。哦,还想看电视呀,看三分钟还是五分钟,或者是看完这一集?你自己决定。
当孩子的需求得到了关注了,他的感觉就会好了,自然就不会和你对着干了。
概括来说,行为的背后是意愿,意愿的背后是感觉,感觉对了,做什么都顺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