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说,跟我聊天很无趣。
得出这样结论,貌似经过思考的。但始终无法从此人处得到一个论证。咳,也许是“莫须有”吧。
哲学家William James说过一句话:“很多人觉得他们在思考,其实他们只是在重整他们的偏见。”,对的,我引用他的话其实就是给自己贴金,但我要寻找证据证明自己贴金至少靠谱啊。
于是我很认真地做了排除法,列出生命中可能出现的话题,电影、音乐、时尚、形体、美食、家装、恋爱、婚姻、教育、旅行、运动、文学、历史、军事、哲学、宗教、建筑、计算机、数学、物理、小说、科普知识、科幻小说、经济、政治、国际贸易、社会现象等,我才疏学浅,做不到尽知其然,至少所有领域所需要的独立思考,所需要的探索精神,质疑方法、理性思维、实证习惯我都有啊!方法上抽丝剥茧、态度上谦虚好学。不懂就问,而且喜欢问为什么就是我的习惯啊,《金刚经》里有云:“须菩提,何以故”。释尊也是老问为什么?我没佛祖那么智慧,但我也认为,一切事物都有最底层的基础科学逻辑。或曰:靠谱!因为,凡事皆有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真假并举一反三。至少在“有趣”这个课题上就可以通过探索与质疑,理性分析与实证就可以做到识别真假“有趣”,或者只是“逗比”了。
作者将“有趣”分为两个议题:1.作为interested解读,即“我认为活着挺有趣,我对生活感兴趣”。2.作为interesting解读,即“我让人觉得我有趣,别人对我产生兴趣”。而第一个议题,才是生活真正的意义。毕竟,人活一世,需要不断地成长啊。否则就像电影《三十三天》里的话,“一个人三十岁死了,八十岁才埋”。这个比喻如果不够引发共鸣,那么,用一个老段子:【人生最辉煌的一段时间是高考前6个月,这时你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反应,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陆海百千万,既知音乐美术计算机,兼修武术民俗老虎钳。而上了大学之后呢,好像啥都不会了!】是不是很有集体记忆,很有画面感啊?
进到社会后,更是人相(人云亦云),我相(唯我觉(du)的(zun)),众生相(乱力怪神),寿者相(一套官腔)。真是越长大越无聊,跟这样的人聊天像摊鸡蛋饼,脑子里只有那么一点货,为了撑足说话时间,只好车轱辘话来回说,把思想摊成薄薄一片,感觉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很低。更可怕的是,这样的人会觉的理所当然,作者认为,“理所当然”——这是一种可怕的人生体验。它把我们包裹在表象之内,阻止我们去看世界运行的内在原理。比如,经常有人会这样讲俗话说……balabala的。我们来看看,俗话有“烤火杀毒”,但只是表象,当我们没有理所当然的思维,就知道“高温可以使蛋白质变性”是原理;而“产妇不能洗头”也是表象,“古代供热条件不好洗头不吹容易着凉”是原理;“红糖煮鸡蛋补身子”还是表象,“物质贫乏年代鸡蛋是优质蛋白质”是原理。佛曰:无心相,无法相,无非法相,即见如来。我翻译,没有自己想当然,不教条,不经验主义,就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所以:
当我们内心深处觉的一个人有趣,可能是因为惺惺相惜,因为有学识的人碰在一起,知道对方付出的耐心、毅力以及啃过的书不比自己少。 想得到博大精深的学识,需要付出的是耐心和毅力,以及啃读枯燥艰深的书。
当我们内心深处觉的一个人有趣,可能是感受到其内心有“诗与远方”。“诗和远方”这种非功利的情怀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我们对“有趣”生活的认知—这里的“情怀”是最初最美好的意思。《与神对话》里讲,真实,快乐与爱与生俱来,缺一不可。(咳,什么时候,写上”情怀“两字还得此地无银三百两啊。)
当我们内心深处觉的一个人有趣。可能会悟到“有趣”是一种技能。有些技能,练习和展示完全不同。比如健美,练习的时候就是各种力量训练肌肉塑形,比赛的时候只要站在那里摆pose就行。“有趣”就属于后一种技能。于是,你办了健身卡,就觉得花的钱,很大一部分是用来支付训练自己自制力技能的,而不是用来支付健身知识。
当我们内心深处觉的一个人有趣,可能她/他有一颗玻璃钢心——感知能力。玻璃钢心是敏锐洞察却不必穷于应付,即又敏感又强壮。
一个“有趣”的人不仅仅需要知道这是什么,还要知道“这为什么是”“这和其他信息有什么关联”“这个知识点在我的知识结构中处于什么位置”。否则就只能算“逗比”。所以作者认为,“深刻”与否正是“有趣”和“逗比”的核心差别。
所以,各位:当你决定把这本书打开的那一刻,就恭喜你,你是一个有趣的人,或者正在成为有趣的人。
因为你想知道“有趣”到底应该如何,你开始深刻了,而不是“逗比”了。可以如中国古钱中的内方外圆那样,是寻找规则以成方圆的表现。未来,你跟别人聊天就是展示你个人特质:不是完美,是真诚,真性情,高兴了笑,不喜了哭,有血有肉。“聊”于是成为你个人精神世界的外显。如前面提到,你已成为健美的人,只要站在那,摆出pose。
于是你就开始构架自己的精神世界,精神上趋向成熟,开始架构一个稳定的三观。启动我们早在高考期前就拥有的思考能力,而不是现在甚嚣尘上的重整偏见的能力;开始应用以理性认知世界的能力,开始放弃人云亦云随风倒的随性。这种能力会让人在每一次独立思考后逐渐形成独立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世界,从而成为一个“独特”的人。作者说,独特,是“有趣”的起跑线。因为,真实的世界,不是你眼前的世界,而是“独特”的你心中对眼前世界运行规则的理解。
佛曰:无所住便生其心。我翻译,没有各种偏见,就可以有专注能力。嗯,虽然我不够幽默,但至少我不觉的自己是个无趣的人!
嘿嘿,这篇书评我居然能做到首尾相扣。咳!什么时候我才可以无需“此地无银三百两”啊。
管他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