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欧阳紫君)这是一个比《活着》更艰难的故事,一个比《兄弟》更绝望的故事。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如果我们死后拥有为时七天的最后人世间的旅行,我们会遇到什么?会看到怎样的世界?又会有什么样的感悟?
本书就是讲述的就是主人公杨飞他在死后的七天里遭遇到了不同的人,发生的故事。从殡仪馆出发,一路跌跌撞撞,见到一群和他一样死无葬身之地的亡魂,这其中有作者的亲人,邻居,也有陌生人。他们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遭遇到各种惨死。掺杂着回忆与虚妄、爱情与感伤、高贵与渺小、荒诞与真实,就让余华带着我们一起探寻、接触人间的炼狱。
余华喜欢在绝望中给人留着希望,这本书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就是死无葬生之地,在这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在冰冷的世界里构建出来的暖巢,于残酷现实里流露真实的人性温暖。“死无葬身之地”为现实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用荒诞的变形记演绎出一种底层世界的冷暖人生。而这一切,恰恰是对现实世界强烈的讽刺。官僚腐化、官民对立、贫富分化、道德沦丧、价值观混乱、暴力执法、食品安全、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城市鼠族……余华选用新闻事件广泛突显现实世界的各阶层各方面的问题,更多地体现的是余华的社会责任感,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关心,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民打抱不平,同时表达了对各种政府不作为的不满。正如余华自己所说,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我想,这才是这本书真正的目的所在——对现实的焦虑和绝望,对现实中的欲望、混乱、不公平和弱肉强食的极度愤怒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放下书本,感慨万千,心头好似一块大石头压着,堵得慌。余华的这本书书名取材于《旧约·创世纪》: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功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得工,安息了。由此,作者创想到人死后也有七天,作为一种生命的苟延残喘,作为最后的对尘世的流连。人的生前死后,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我们都幻想着一种乌托邦,一种人人生而平等的世界,无论生前还是死后。这本书就是对当下社会问题的一种警醒,惟愿,我们能做好自己,认清了社会现实的黑暗,还能微笑的面对生活,这才是生命的真谛,也是作者的希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