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七天》有感
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
——余华
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桓。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
曾为牙医的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
虽然很早就听过余华的《活着》,还有《许三观卖血记》,但是,还是第一次读余华的作品。
So, 2021年的第5本书我选择了《第七天》。
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余华以他的批判题材出名,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
余华的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
如《第七天》就有这样的感觉。
小说以倒叙的形式开头。
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
叙述的手法也新颖离奇——一个在饭店爆炸中新死去的人,恍恍惚惚去殡仪馆取号,又觉得自己衣着不妥,于是,回家去换衣服,因为想到死后无人祭奠,又为自己带上了一块黑纱。
之后,他回想起自己的妻子——一个追求者众多的美丽女人。
因为,当时他回家换的衣服,恰好是他们婚姻生活持续时,双方的睡衣。
只是他的衣服上绣着妻子的名字。妻子的衣服上绣着他的名字。
之后,他在那边遇到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在和他分手以后,同人合伙做生意,后来又和高官扯上关系,最后自杀在宾馆的浴室里;
他又回想起自己的身世:一个“火车上生下的孩子”——他是母亲的第4个孩子,由于离预产期还有20多天,母亲想回到老家再生下他,没想在火车上,由于想上厕所,却把它生下,并掉在了轨道上;
至此他的人生,也同他同他的亲生父母脱离了关系。而是被一个22岁的铁道工人捡到,致此他们二人相依为命。
后来,他的亲生母亲找到了他。他又回到了亲生父母那里,和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
但是他已经完全不能融入他们的生活,都说生恩没有养恩大,他要开始思念那个为了他,一生没有结婚,与他朝夕相处的父亲。
自然而然的他又回到了父亲身边。
再后来,父亲得了绝症,不想拖累他。他独自一人悄然离去,他又开始了寻找父亲的旅程。
读余华的作品,最大的感受是荒诞。
可是,在这个见怪不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一切荒诞似乎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在小说的最后,余华写道:“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看了让人有些心酸,有些落寞~
即便是到了那边也是有不平等的,有VIP区,有塑料椅子的贫民区;
有的人有风水上好的墓地,考究的骨灰盒,而有的人,却连墓地骨灰盒都没有,没有安息之地,真的是死无葬身之地…
正如“我”刚到那面不久,问的一个问题:“你在这里应该见多识广,我请教一个问题。”我说出了思绪里突然出现的念头,“我怎么觉得死后反而是永生。”
我问他:“有墓地的得到安息,没有墓地的永生,你说哪个更好?
看来永生比较好,但是每个人还都要一块安息的墓地~人就是这样矛盾。
到了那面,“谭家菜”又重新开起来了。老板说,这里没有公安、消防、卫生、工商、税务这些部门。
这似乎又给我们勾勒出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死地”……
余华曾坦言: “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都说人生如戏,又说戏如人生。我们在戏里兜兜转转,等到落幕的时候才看清楚,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伪的。
真实也好,虚伪也罢,落幕之时除了叹息就是无奈。
中国人内敛的性格,注定我们注定以自己独特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意。那种在沉默中感受彼此的爱,请加倍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