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回忆听熊培云讲座,走那么远,是为了什么?

回忆听熊培云讲座,走那么远,是为了什么?

作者: 布布老师吕布凡 | 来源:发表于2017-02-17 02:49 被阅读43次

巧合读到两篇辞职信,一篇是熊培云先生更新的文,一篇是身在日本做大使的朋友的朋友的辞职信。

2015年春天,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去美国,在青岛。

崂山区有一家有格调的书店开业了,叫作:

如是。

书店的名字有意思,叫如是,

它同“如来”一样,本来就是那样的,自然使之的,

所以是指本来的样子,人们向往的本来的样子。

在芸芸观众中

听讲座的时候加了熊培云先生的微信,讲座一直讲的是如何在黑暗中保持坚强,继续前行,在悲观中寻找希望。在座的青年学生听得热血沸腾,不知道哪来的希望,我只看到了熊云先生一身风尘仆仆,讲得不是夸张的异类事件……

我知道——在乡下,在河南,在大别山……我越听越悲观。

在如是的书店里,那个讲座听得我深觉一切越来越不如是,

如来如往,如此如是,根本不是一般人敢想的。

今天在熊培云先生思想国的公众号里面看到了他提及第一次辞职时,说,

有思想的人都是寂寞的,还好有书可以读。

那个时候他连去巴黎读书,辞掉了报社记者的工作。

十多年前媒体人的工作是个有丰厚报酬的工作,且,彼时间,“体制内”相当于附加一定权力的意思。

这篇辞职文的末尾“赞赏”上面的一句话,写的是:

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这句话,方励在古典的讲座上提过。

另外一封辞职信,是朋友的朋友,辞去了在日本做大使的工作,回到北京开始做亲子类的培训活动,人叫步甜。

她,半年前,递交了辞职信,经过了许多人的关怀和叮嘱,也有担忧。

终于,现在她找到了自己。

7年前,几乎每一个入职了外交部门的新人,都要先经历去第三世界国家两年的磨砺,我的一位朋友如此经历,这位辞职的步甜也在其中。他们经历了非洲当地人经历的日常,人在当地需要出门有枪携带,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步甜提到了那里的人会让你相信人,不是因为懒惰而贫穷,“宿命”时刻纠结着人的价值观。一些小小的基金会,哪怕看不上眼的一些援助,都能够改变到1到2个家庭生死存亡的命运。赚钱周游世界,变得不值得幻想……我要什么,我是谁,凸显出来。

这里的渺小,还有体制里的束缚,在工作岗位上带来的光环都是她,她感觉自己不是自己。

两篇辞职信合起来看下来,神离貌合,有异有同。

强化了看过的一句话——走这么远,是为了靠近自己。



布布.

相关文章

  • 回忆听熊培云讲座,走那么远,是为了什么?

    巧合读到两篇辞职信,一篇是熊培云先生更新的文,一篇是身在日本做大使的朋友的朋友的辞职信。 2015年春天,那个时候...

  • 闲置书单-2(非小说类)

    01、重新发现社会作者:熊培云已出 02、这个社会会好吗作者:熊培云已出 03、时代的稻草人作者:许知远已出 04...

  • 阅读是通往未知世界的船票

    2011年,我在蓝色港湾的单向街书店听了一场讲座,包里装着和刘瑜、熊培云索要的签名书,散场后就遇到了许知远,和他要...

  • 十一月下旬书单

    《自由在高处》熊培云 《朗读者》哈德·施林克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熊培云

  • 三月读书(2)

    读熊培云的《日本是一剂什么药?》 熊培云的旅日数月的经历与思考。 摘录: 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一直有两种思潮对决:...

  • 如是我读熊培云

    本期推荐: 《自由在高处》《这个社会会好吗?》熊培云 熊培云:新闻工作者。《南风窗》驻欧洲记者(主笔)。《南方都市...

  • 老狗

    老狗 或许我们走那么远 不是为了看风景 而...

  • 2020-10-11

    “我们花费那么多时间,走那么远的路,只是为了成为自己。”

  • 2020-10-11

    “我们花费那么多时间,走那么远的路,只是为了成为自己。”

  • “我想你自己已经有答案”——在南都公众论坛听熊培云的讲座

    上周,友人Hebe同学在微信上给我分享了周日(11月26日)南都公众论坛的讲座信息——熊培云讲《十字路口的日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忆听熊培云讲座,走那么远,是为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srk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