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链接有三种:我爱你,我恨你,我想了解你
一.头脑的妈妈
真实地活着,是拿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其他真实的存在,特别是人,去碰撞,去接触,去感知,去爱恨;抽象地活着,是躲开了肉身,为了防止产生真实的疼痛,让自己躲在头脑的世界里。
去感知我们身体与情绪,关注我们身体的变化,关注我们自身情绪的变化,觉知它观察他关注它,这是在真实的活着;
遇到任何问题,我们先用大脑去分析,然后寻找解决方法,这是正常的逻辑,但很多时候我们就会被我们的大脑所控制,认为我们大脑的意识想法才是我们的本体,是我最本身的存在,即我思故我在,但其实那只是我们的想法,不是我们的本体,我们的肉体才是最根本的存在才能触摸到我们所谓的灵魂。
彷徨无助的时候,谁为我解惑?我的头脑;当我被欺负的时候,谁帮助我面对?我的头脑;当我感觉到痛苦受伤的时候,谁安抚了我?还是我的头脑……
或许这种解惑,这种安抚只是我们为了逃避的一种自我藉慰,但如果我们关注于我们身体的反应与感受,任这种痛苦蔓延伸展,去关注它,慢慢它便会自己消散。彷徨无助时,请清空我们的头脑,深入我们的潜意识之井,告诉我们的身体,请指引我寻找答案。
我们的自体中包含着身体,甚至是以身体感受和情绪为核心时,身体就会敏感而反应迅速;当我们的身体中主要就是头脑时,会导致迟钝以及追求所谓纯净。
二.形成了依恋的人,有自己真实的妈妈,而没有形成依恋还陷在自恋中的人,在相当程度上,头脑是他的妈妈。
有时候我们想象自己是全能的,不需要别人帮助,和我初中高中阶段情况有点类似,什么事都不想去麻烦别人,觉得自己可以,即使不可以,那我忍了宁愿不,也不要去和别人寻求帮助。
但事实上,在那个年龄的我,很多事情是非常无助的,必须有赖于身边大人的帮助,但自己内心有股气憋在心里就是不说,长此这样之后,自己内心变得有点自卑又自傲,性格也更内向,内心积累了一种怨,但这种情绪反过来激发了自己要自强,必须得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人们惧怕恨,把恨藏了起来,不在关系中表达,可这时恨其实还在自己内心,并没有消失,于是恨就会去攻击自己,或者攻击关系。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而且能量的形式也可以互相转换。
万事万物都遵循这个法则,包括我们的情感,都是流动的,如果我们的情绪没有去流动去表达,最终它也将以另一种方式在我们的身体上表达,最常见的便是影响身体健康来以此表达反抗。
人必须要充分活过,在关系的世界里充分展开过自己。否则太早就波澜不惊,很容易只是“负爱、负恨”而已。
自己从初中时,就非常想要让自己达到一种“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状态,这样的结果是自己变得更加内向,不断告诉自己没有什么好在乎的,但却时常会感到孤独。
现在终于明白了,自己是把爱与恨憋在了心里,没有表达,所以才会变得如此的内向。
在关系中,我们需要适当做“坏人”,合理表达恨。然而比起恨来,我们其实更惧怕爱,由于恐惧失去而不敢爱。爱的时候,给对方的要比对方给自己的多;恨的时候,给对方的要比对方给自己的少。了解即是拥有,要在真实的互动中去完成,静态的了解会变成负知识。
对一种活法的执着,必然是头脑层面的,也必然会锁住很多爱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