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片段]
【唐】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一剪梅[片段]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山居秋瞑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雨霖铃[片段]
【宋】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古往今来,描摹月亮的诗句从不曾匮乏:不论是满月,还是残月,不管是月上柳梢头,还是月现江畔,月亮都悬挂在人们的笔头心尖……
诗人欢时赏月、忧时赏月,笑时写月、泣时写月。
如若没有月亮,真不敢想象卷帙浩繁的《全唐诗》该会长成什么模样。
与之相似,月亮也常常现于筝曲里。
习筝爱筝之人,都大抵会对《春江花月夜》(《夕阳箫鼓》)很熟悉,也都对传统大套文曲《月儿高》不陌生,更不消说每逢中秋就会单曲循环的《彩云追月》以及描摹人间天堂(西湖)的“一色湖光万顷秋”之美景的《平湖秋月》了。
筝曲里的月亮,更是主角,而非稀客。
翻阅史料诗集,读一读发黄的纸卷书里镌刻着的古人与那时的月,再打开一首筝曲,听二十一弦诉相思,便会惊觉月亮似还是那时的月亮,可人毕竟不是那时代……
逝者如斯,在疾速流转的时光长河之中,你我众生谁又不是匆匆过客?又可奈何。
传统古筝曲《汉宫秋月》里,左手大量的揉、按、颤,诉说着宫女不为人知的伤心事,而更是弹出了这千百年来人们面对宇宙诸事的无可奈何——在匆匆流逝的时光面前的无奈、在不可掌控的命运面前的无奈、在错综复杂的尘世里看不清道路的无奈……
而这些千古未曾更改的许多无可奈何,也都尽收于明月的眼底。
不知古往今来这许多情、许多事,究竟月亮会代表谁的心?!
你,可有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