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是语文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层。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浪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语文数学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语文应与学生生活同行,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数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一、语文数学的“生活化”
语文数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而生活化教学是在生活背景话下的情景化学习,在语文数学中,“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因此在语文数学中,我努力、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语文的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比如教《第一场雪》一文,由于我们南方的孩子大都没有见过下雪,也没亲眼目睹过雪景,很难想象课文中“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粉妆玉琢的世界”的奇观,我就利用多媒体将雪花飞舞,柳树挂满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松树堆满沉甸甸、蓬松松的雪球近景、远景展示给孩子看,在孩子惊叹的同时,体会到了强雪带给人们的欢喜,而生活实践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文素材,有一次学校为了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能力。组织高年级学生帮学校饭堂搬柴火,在劳动后,我让学生把自己在搬柴火过程中的体会——热、渴、累生动地描述出来,再写成习作交给老师,学生的感受明显丰富了,写出来的作文也十分精彩,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从堆放的柴火到大饭堂,不远就十几步,可拿上一根柴火,就挺沉重,就像肩上扛着,来回几趟,汗流浃背,脚像踩棉花变软了,才想到父母在家劳动多么辛苦呀!”看学生习作,我深深明白,只有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语文,语文才能精彩纷呈,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二、学生生活的“语文化”
在学校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也要把言语表达调练放到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因为社会生活环境是培养学生语言素质的最好场所,也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试验场。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意训练学生这一点。如:学生在校园里拾到一部手机,我首先表扬他那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后,就叫他写一则招领启事,写好后贴在告示栏,再让班上的同学扮作小记者现场采访他,采访后叫他们练习写表扬稿交到广播站,这样,从拾金不昧,到招领启事,到采访先进,报道先进,这是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学生的交际、言语表达调练,按照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调练学生养成美好的品质,把语文课的作文教学过程与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中实际紧紧结合起来,把学校发生的一件常事,成学生“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的资源,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的多元智能,通过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化的素养。
三、日常生活的“语文化”
日常生活的“语文化”,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也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与家长加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和素养。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语言,离不开文化,我们更要联席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种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网友评论